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全球央行年会或改吹“宽松”风

2014年08月20日 09:02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本周四至周六(8月21日至23日),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即将在美国怀俄明州举行。届时,美联储主席耶伦、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等全球主要央行的“头号人物”均会出席。由于自金融危机以来,此会议已成为美联储等少数央行提供政策线索的“秀场”,因此,这几位央行掌门人的讲话将备受关注。目前多数机构认为,不仅欧、日央行将继续释放宽松信号,耶伦所作的“重估劳动力市场的动力”演讲也可能为维持货币宽松提供更多证据,加之英国央行已明确释放出延迟加息的信号,故此次年会很可能再度被鸽派言论所淹没。

  2013年,维持近五载的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QE)联盟宣告“解体”,“分化”随即成为热门词汇,并持续至今。特别是自欧洲央行5月初正式开启负利率政策的那一刻起,宣告美欧正式“分道扬镳”。于是,发达国家内部形成了鲜明的两派:以美联储和英国央行为代表的加息派和以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为首的宽松派。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状况和面临的外部风险差别较大,在新兴市场国家内部也呈现出加息、降息不同步的情况。一时间,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分化层次愈加复杂,陷入鸽鹰争霸的局面。不过近期,随着英国央行上周因薪资上涨疲软而“收回”了前期的鹰派口吻,提前加息概率大大降低,发达国家内部的鸽派势力明显增强。并且从目前情况看,英国央行对薪资增长的担忧已经“传染”到美联储。

  据悉,北京时间8月22日晚10点耶伦将在年会上发表题为“重估劳动力市场的动力”的演讲。在外界看来,耶伦在演讲中仍会认为美国就业市场存在闲置产能,暗示仍将维持利率于低水平。对此,德意志银行宏观策略师阿兰·鲁斯金在报告中指出:“关于劳动力市场动力的演讲题目感觉像是一份公开的邀请,让耶伦扩充她的‘耶伦仪表盘’——通过综合大量经济指标,为推迟收紧货币政策以及在加息周期中将利率在更长时间内维持在较低水平提供合理性。”简而言之,耶伦很可能在演讲中释放鸽派信号。另外,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乔奇姆·菲尔斯和马诺吉·普拉丹也对本次年会做了预测。在最新的报告中,他们生动地将央行货币政策与一群人骑自行车进行了类比,称“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更倾向于集体骑车,因为风的阻力最多可减少40%;若单独骑车,阻力会比较大。对于货币政策上想要‘单飞’的央行亦如此,甚至会面临更大的困难。若某国央行比其他国家提早加息,或表明提早加息意愿,通常会令该国汇率上涨,这对经济产生负面作用”。换言之,当英国央行、美联储都将注意力集中到劳动力市场的隐患上时,对何时加息自然会更趋谨慎。这样,主要央行的鸽派立场无疑增加了其他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难度。

  这样看来,包括美联储、英国央行和加拿大央行——最可能在明年收紧货币政策的这三大央行似乎都认为工资通胀是判断劳动力市场是否产能过剩的终极指标。而且有迹象表明,薪资水平增长疲软日益成为这些国家的“通病”,为政策制定者所高度关注。

  事实上,除了劳动力市场的问题,就全球经济基本面而言,美联储和英国央行由鹰转鸽也是有理可循。当前,地缘政治风险已成为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除此之外,发达经济体或多或少都存在经济减速的情况。在美国,7月份零售销售环比零增长,创下6个月以来的最低增速,为三季度美国经济扩张蒙上一层阴影。近期布伦特油价创一年内新低,直接导致美国7月能源成本环比下降0.6%,为一年以来最大跌幅,进而拖累PPI增速。消费方面,8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不足80,创2013年11月以来新低。相比之下,英国经济的负面信息较少,但日益火爆的房地产市场在推升房价、为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将泡沫越吹越大,这无疑是经济复苏的一大隐患。

  面临加息的国家尚且如此,欧洲、日本似乎更找不到任何理由拒绝宽松。欧盟统计局日前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零增长。欧元区内三大经济体——德、法、意的表现全部令人失望。德国经济环比下滑0.2%,法国经济零增长,意大利经济也萎缩0.2%。此外,欧元区工业产出已在6月出现环比负增长,同比零增长,工业活动正陷入低迷。物价方面,欧元区7月CPI终值同比微涨0.4%,环比却下跌0.7%,加之二季度经济零增长,通缩和经济下行风险还在加剧。而前不久还以“安倍三支箭”博得眼球的日本经济来了一次“高台跳水”。最新数据显示,日本二季度经济折年率萎缩6.8%,是自2011年“3·11”大地震受到重挫后遭遇的最大降幅。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