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小贷公司在夹缝中生长 在转型与坚持间犹豫

2014年09月19日 09:49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跑步前进的互联网金融,渐渐打乱了小贷公司闷声发财的节奏,从竞争到合作是小贷公司的无奈选择。一边是被寄予普惠金融厚望的创新经济,一边是活在阴影下的“地下生意”,夹缝中生长的小贷公司是本次财经调查的关注对象。在这个人人都提P2P、3天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诞生的时代,除银行外,最传统、最原始的民间金融势力还好吗?竞争还是融合,这是小贷公司们面对的共同问题。

  小额贷款增速放缓

  小贷公司业务放缓的迹象今年尤为明显。

  根据央行发布的2014年上半年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394家,比去年增加了555家。上半年小额贷款余额8811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618亿元。如果把时间拉回到一年前,全国的小额贷款公司有7086家,新增贷款余额高达1122亿元。

  湖北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副秘书长李军立则表示,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小贷公司资本金不足,且竞争压力大,是上半年小额贷款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P2P平台却在跑步前进。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P2P贷款平台数量约达1208个,总成交金额达861.4亿,预计2014年全年成交量将达2126亿元左右。

  小额贷款忙“触网”

  一方面是信贷规模紧张导致的中小企业资金饥渴,另一方面是小贷公司借贷业务的丰厚利润。但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一批小贷公司因经营不善、融资困难主动退出市场。与此同时,P2P小额信贷平台迅速崛起并风靡全国,相关企业蜂拥而至进行跑马圈地。与手握大量客户资源的P2P平台联手,小贷公司似乎找到了“自救之路”。

  “与P2P合作或者干脆转型成P2P公司,主要还是解决小贷公司资金来源的问题。”一位小贷公司从业人士向北京晨报记者坦言,小贷公司的贷款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一旦借贷人两三个月还不上利息,公司就面临周转问题,但通过P2P公司寻求资金,就相当于将这部分资金盘活。

  不过,与P2P合作,小贷公司也有其固有的优势。P2P业内人士解释说,小贷公司属于类金融机构,央行发放的牌照对于投资者具有公信力。“对于一些没有能力自己寻求贷款业务的P2P公司,选择与小贷公司合作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转型与坚持间犹豫

  根据2008年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同时也明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这无疑给小贷公司戴上了“紧箍咒”,这也是多家小贷公司想通过“上网”来突破融资杠杆限制的原因。

  不过,仍有不少小贷公司在转型与坚持之间犹豫:一旦同P2P平台合作,自己的客源有可能被分流;而自己筹办P2P平台,政策风险也并不明朗。小额信贷联盟秘书长白澄宇表示,小额贷款公司自己做P2P平台是否违规尚无定论,只要不触碰客户资金,只作为一个信息平台,目前并不算触碰红线,“但如果通过P2P公司得来的资金用于小贷公司自己使用,就可能涉及非法集资。”

  晨报记者 韩元佳 姜樊

  -新闻链接

  外资小贷被迫转型

  对于P2P平台而言,监管空白一直存在,而对于小贷平台来说,则出身就带着融资杠杆的“紧箍咒”。日前,被称为“香港小额贷款之父”的国内最大外资小额贷款公司亚洲联合财务创始人、董事总经理张炳煌宣布,与搜狐旗下的搜易贷平台签署战略协议,双方将在借款需求端以及投资用户端展开合作。

  “外资小贷公司要拿到内地牌照十分困难。”谈及外资小贷公司在内地的发展状况,张炳煌直言其发展艰辛。张炳煌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亚洲联合财务在国内已经有100多家分支机构,拿到内地经营牌照千辛万苦。

  由于不能跨市经营,每家分支机构都需要3亿至5亿的注册资本,还要有很多的地域限制、监管限制。“一大笔钱放在账上不能动,可互联网金融行业几乎不需要注册资本,也不需要牌照,就能大干快上。”张炳煌感到很不公平。

  为了渗入更多的省份,亚洲联合财务最终决定曲线触网,选择与P2P平台搜易贷联手。此前,亚联财已经与国内分类服务网站58同城达成合作,亚洲联合财务为58同城用户提供定制化的融资产品和融资服务,58同城将在用户进行交易前和交易时进行重点推荐。与搜易贷的合作则主要集中在金融产品领域的信贷服务拓展。

  晨报记者 韩元佳

【编辑:秦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