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史上最严揽储监管影响显现 季末理财收益未暴涨

2014年09月30日 10:49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史上最严揽储监管规则影响显现

    季末理财收益未见暴涨

    本报记者 李华

    季末往往是理财产品暴涨的时期,而去年6月钱荒期间理财市场的超高行情,更是让市场对“季末效应”充满期待。

    不过,9月末来临,不少期盼收益上涨的理财人士却发现,这一波季末行情惊喜不再,收益几乎没有出现波动。

    理财收益难及6%

    季末效应未显现

    “每年6月底和年底的收益率会比较高一些,季度末的收益率一般也会稍微高一点。”热衷于银行理财的沈阿姨,早已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涨跌规律了然于胸。

    不过最近,沈阿姨打算把手里几万闲钱用来购买理财产品时,却发现这一理财规律似乎不太好用了。

    “问了好几家银行,理财收益最高也就在5.5%左右,和平时也差不多。”沈阿姨说,去年年中银行钱荒时,6%曾经是理财产品的基本收益率,高的理财产品甚至能达到7%。而去年的年底和季度末,收益水平也都能达到6%的水平。

    “我们现在预期收益最高的理财产品是一年期5.7%,和平时相比变化不大。”昨天,记者走访了宁波多家银行的理财柜台,发现发行时间正处于季末节点的中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均没有超过6%,最高的也基本维持在5.7%左右。而长期大额理财产品中,也仅有个别银行的收益达到了6%以上。

    “有过去年钱荒的教训,各个银行今年都学乖了。从去年年底开始,季末理财波动就没有那么明显了,到现在为止,应该说基本已经没有什么变化了。”某银行的一位理财经理表示,去年6月底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飙升,主要原因在于银行资金紧张。而今年以来,银行一直很注意资金流动性,资金紧张程度相对都较低,所以理财收益季末没有惊喜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除了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走势回落,向来活跃在季末时间的“资金掮客”,因为行情差了,如今也收敛了许多。

    “现在存款贴息的利率只有2.2%左右,有需求的银行不太多。”一位从事银行定期存款贴息的人士表示,眼下虽然是季末,但是资金市场反应平平,现在的贴息力度甚至比不上7月份的时候。

    揽储监管规则影响显现

    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有讲究

    除了去年钱荒的深刻教训,今年银行之所以能够平稳过季末,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监管层在揽储上的紧收政策。

    今年9月12日,央行、财政部和银监会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又称236号文),正式推出存款偏离度指标,明确了商业银行应加强存款稳定性管理,约束月末存款“冲时点”,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未达标的银行,要面临业务暂停、监管评级降低等严厉的处罚。

    这一政策,也被称为是史上最严揽储监管规则,而9月末的季度考核,则是该政策背景下的第一次考验。

    根据这一文件的规定,月末存款偏离度的计算公式是:(月末最后一日各项存款-本月日均存款)/本月日均存款。

    “这意味着,银行要符合条件,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提高日均存款,二是压缩最后一日的存款数量。”一家股份制银行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文件的出台,针对的就是银行月末、季末冲存款的行为,在如此严格的政策约束下,银行不得不改变以往上午揽储模式。

    “现在,我们存款考核制度已经改了,变以前的月度考核为现在的日均考核。”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不过,因为这一文件规定的存款偏离度仅仅针对月末最后一日,不少银行也纷纷打起了擦边球。

    “现在很多银行都是把月末揽储的时间提前,在每月最后一天紧急踩刹车。”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以往,最后一两天往往是银行揽储最疯狂的时间节点,但是现在,在政策威慑下,一些银行把大批量揽储时间提前到了月末一两周前。

    这一变化,在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的时间上也可以看出些许异样。

    记者发现,与以往银行喜好吸引理财资金在银行账户跨月不同,为了减少月末最后一日的存款,如今银行一反常态,推出月末理财产品的发行截止时间,往往安排在9月29日之前。这样,在考核的最后一日(30日),银行就不至于因为理财资金导致存款偏离度走高。

    “确实,为了符合政策要求,我们对理财产品发行节奏做了一些调整。”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财部负责人表示,今后,理财产品收益在月末季末波动都会有所收窄,因此,一些“追月末”的经验可能不太好用了。他建议,市民作在理财计划时,眼光可以放大一些,在银行理财产品之外,配置一些其他理财方式。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