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行卡在身边也能被冒用 当心木马链接短信

2014年11月12日 11:22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朝阳区检察院 郭佳 程涛

    今年8月,朝阳区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涉嫌冒用他人信用卡信息进行信用卡诈骗的案件3件4人。三起案件均系网上非法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通过互联网、通讯终端进行消费、转账、提现,涉案通过窃取信用卡信息并进行冒用的信用卡300余张、被冒用盗刷金额达50余万元。案件暴露出的用卡安全隐患应引起广大信用卡持卡人高度重视。

    银行卡莫名被盗刷

    案例一:2013年12月底,邹先生早晨起床,发现手机内有一条银行向其发送的消费告知短信,显示凌晨3时许其借记卡消费1000元人民币。邹先生心生疑惑,卡在自己钱包内,他人又不知道自己银行卡信息,怎么会“被消费”?邹先生遂致电银行客服询问,被告知其银行卡在当日2时9分至3时14分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相继消费16笔共计4500元,消费金额100元至1000元不等。邹先生否认上述支付交易,按银行客服要求进行报案。

    案例二:2014年1月初,刘先生中午用餐时,突然收到一条银行发送的消费告知短信,显示其银行卡刚刚消费1000元。还没反应过来,手机紧接着又收到两条各消费1000元的告知短信。刘先生顿觉恐惧,银行卡在自己身上,怎么突然消费3000元?他立即致电银行客服询问原因,被告知其银行卡在短短1分53秒内相继消费3笔共计3000元,且网银密码被更改。后刘先生在客服建议下立即冻结银行账户并报案。

    案例三:2014年6月,林女士偶然发现其银行卡钱款被他人操作用于购买贵金属3万余元,但林女士根本未购买过贵金属,遂至银行柜台查询,发现其银行卡被绑定陌生手机号,且在近一周内被他人消费、转账26次共计3万余元,林女士赶紧将账户冻结并报案。

    当心木马链接短信

    通过技侦手段,侦查员将4名犯罪嫌疑人抓获。经侦查,发现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段存在相似性:或是通过网上购买他人银行卡信息,或是群发带有木马链接的手机短信窃取他人银行卡信息,并多通过第三方手机移动支付平台对相关账户充值、消费及转账提现,作案时间均在深夜不易及时查看银行消费告知短信之时,且每笔消费金额多低于银行短信通知的最低限额。

    另发现,除少数人报案外,仍有多名银行卡被冒用的持卡人未报案,如张某冒用信用卡诈骗案中,一百余张银行卡信息被张某以非法手段获取并冒用消费,但仅有十余名事主报案并获得支付平台先行理赔。

    用卡安全重在源头

    窃取、收买、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并通过互联网、通讯终端等使用,为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刑法规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卡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网上购物、快捷支付绑定、掌上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交易支付方式,为我们快节奏的消费生活带来便利,也暴露出诸多用卡安全漏洞。上述3起案件中,大量涉及姓名、身份证号、卡号、交易密码等银行卡信息被非法获取并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被冒用,甚至因每笔交易金额较小,至今多数卡主并未发现。

    提醒信用卡持卡人第一要把好“源头关”,防止信息泄露。应注意对自身信用卡信息及身份信息的保护,如在发送邮件、注册网站用户名、求职信息填录、以已申领信用卡担保申领新信用卡、网上消费购物等需要显示身份及银行卡信息时,应谨慎操作、避免泄露个人身份及银行卡信息。第二要把好“交易关”,防止交易中招。网上交易时应选择正规网站及安全交易平台,谨慎点击陌生网页链接,在交易终端上安装病毒防御软件。第三要把好“提醒关”,以便及时监测。为银行卡设置短信消费提醒,对银行卡进行及时定期对账,发现银行卡可能被盗刷或冒用时,及时联系银行并报案,从而及时止损。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