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存款下降、坏账增加 传统银行打响保卫战

2014年11月19日 15:0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表示,对银行来说,就是要彻底摈弃高消耗、低效率、单纯追求规模与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方式,向多元化价值增值型的内涵式发展方式转变,通过顺应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改变传统经营模式。

  号称躺着赚钱的中国商业银行好日子也许一去不复返了。随着银行三季报披露完毕,各家银行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业绩整体增速放缓及不良“双升”的情况。银行存款在下降,利润增速也凸显疲软乏力。继国务院颁布“新36条”以来,我国民间金融发展如火如荼,金融脱媒化加剧对银行资产拓展将带来较大压力,进而对其利润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
  面对以上困境,传统银行业出路何在呢?中华工商时报记者就此话题开展了深入采访。
  业务分流
  今年三季度商业银行迎来了罕见的存款集体下降。根据Wind提取的数据统计,三季度末16家上市银行存款总额合计为75.61万亿元,这一数据与半年报的77.13万亿元相比流失了1.52万亿元,降幅1.97%。
  从流失比例来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统计,截至2014年9月底,四大行各项存款48.65万亿元,环比下降7940亿元。其中,单位存款22.76万亿,环比下降4815亿元;个人存款24.93万亿元,环比仅下降2157亿元。
  网点、客户少的股份制银行受到的影响更显著。上述人士还对记者说,余额宝、理财通等各种互联网新型理财平台的兴起,持续吸引部分存款流出银行体系,也导致存款部分流失。
  对此,某股份制银行内部人士对记者说,银行应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增加对“闲、散、小”户的吸引力,加快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闲钱可理财、1元起购,通过推动“碎片化”理财。如互联网金融布局较早的平安银行,其直通银行、微信银行、口袋社区银行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已成为平安银行物理网点之外的有效延伸,为其带来存款的大幅增长。三季报数据显示,平安银行存款余额达到15081.79亿元,较年初增长23.93%。
  据了解,传统银行纷纷加大了手机网上银行功能,建行的“摇一摇转账”、光大银行的“摇摇缴费”、中信银行的“二维码买理财”等功能都吸引了众多的移动终端用户。
  某国有大行地方支行行长表示,互联网理财确实对银行存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流,但是,随着各家银行推出类余额宝产品,或者在季度末大量发行高收益理财,这种分流效应在弱化,比如余额宝今年三季度末的规模环比小幅下降。“零售客户存款小而散,试点波动性并不大,即使是下降也相对平稳。”
  薪酬下降
  一直以来,公共舆论都对银行有一个垄断暴利的固有印象。行业从业人员成了公众羡慕嫉妒恨的“高帅富”。
  今年8月份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形成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与企业职工之间的合理工资收入分配关系。
  据了解,干部任命制下的国有银行高管,在此次薪酬改革范畴内。农行、建行、交行在回应降薪传闻时,均表示会按照国家的部署贯彻落实。
  某股份制银行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银行降薪其实与政策限制关系不大,主要与经济影响有关。该人士对记者介绍,银行的薪酬一般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奖金构成,一般KPI(关键绩效指标)主要包括日均存款、利润、贷款收益率、不良率几个核心指标。该人士称:“去年业绩好,不良贷款少,自然收入就高。今年利润不高,有的分支行甚至负增长,再来个不良贷款,自然收入就减少了。”
  人才外流
  互联网金融企业和民营银行高薪诱惑,成为不少传统金融机构人才的去处。
  今年4月,在平安服役14年之久的平安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操盘者之一顾敏闪电告别平安,转战腾讯牵头的微众银行。今年5月,尚在申请牌照中的民营银行就开始四处揽才。比如温州民商银行在招聘网上挂出的待遇是,中层岗位的年薪待遇都是30万-50万元,而计划财务部经理的薪酬稍高些,为30万-60万元。
  而除了高薪,股权激励也被猜测是高管们跳槽民营银行的原因之一。在这些高管看来,年薪是次要的,他们看中的还是股票或期权,比如阿里巴巴旗下的小微金融已有未来上市计划,一旦成功上市,作为创始团队成员,价值至少数千万元的股权奖励自然是很大的诱惑。
  而正在兴起的民营银行也为这部分人提供了一个新去处。业内猜测,平安,兴业等几家银行在传统金融机构里面待遇已属较高,民营银行开出的薪酬肯定不菲。
  “这些年,银行业加速扩张,无论是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城商行,出于增设机构和网点发展的需要,对业务和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很大。”也有银行业人士认为,人才流动是最自然不过的一种经济现象,银行业人才争夺从总体上来看是件好事,因为竞争激发了银行业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促进了银行提升管理能力、改善服务质量,同时还推动了金融人才总体待遇的提高。
  不过,一些银行高管坦言,部分银行核心人员在跳槽的同时,带走了原银行的客户资源,给原银行造成较大损失。从目前各银行业的现状来看,建立一种符合人才流动规律的合理机制是当务之急。
  农业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彭向东表示,银行理财专业化过程中,确实是银行理财要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留住自己比较好的投资人才,投研队伍。
  彭向东表示,从我个人感觉,现在银行在人才建设方面,应该说在量方面,还是有保证的。但确实到一定阶段,人员流失,从银行向其他行业、基金、信托,都有流失,一定程度上讲也是业内一个正常现象。但如果说占银行比例过高或者集中性流出,这个影响会比较大。农行还是发挥农行自身的企业文化特点,一个是总量上有人才的梯次队伍,高的包括中间层、基层我们都有一定人员储备,同时下一步银监会提出一个导向,事业部建设,也应该探索这方面的人员如何适合我们行的一个激励机制。
  银行系集体进入P2P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传统银行已开始集体进军P2P业务。目前银行系P2P平台共有7个,分别是平安集团的陆金所、招商银行推出的小企业E家、国家开发银行参与投资设立的开鑫贷和金开贷、民生银行旗下的民生电商推出的民生易贷、包商银行的小马bank、兰州银行的e融e贷。
  记者了解到,银行其实对继续发展P2P的冲动非常大,而且银行相对于普通的私营P2P来说,也有明显的优势。有一点很重要,现在的银行系P2P业务,比如说陆金所有自己的中间担保,而现在很多民间的P2P没有这种担保机制,这对于其他参与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吸引力,会吸引更多的银行的机构参与到P2P建设中来。有分析称,预计明年上线P2P的银行家数有望突破30家。银行系P2P将爆发。
  随着银行系进入P2P的冲动越强,一些平台也看上了银行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这盘生意。而对于风险的经营,是银行擅长的。视品牌与商誉为第一位的银行,一般对项目的把关非常严格,对于项目的融资方,除了要符合其传统信审、授信条件外,还往往从不同纬度对投资者的还款来源进行闭环设计,在其看来,P2P终究将是银行的天下。
  应对重重危机
  只要商业银行加快经营战略创新,尽快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常态化发展,即经常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运作,不断打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通道,进而实现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将极大地提高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银行存款下降就不会削弱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研究与诊断中心主任王勇表示,商业银行需加快经营战略创新和转型步伐。一方面,可通过限制超级网银资金归集的单笔额度,比如单笔单日限额在5万元或3万元以下,或建立单月额度限制制度,防止存款流失或过快下滑。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更应以金融创新来应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创新,也就是说商业银行也该积极布局互联网金融。今年以来,中行的“活期宝”、工行“薪金宝”“天天益”、平安银行的“平安盈”、交行的“快溢通”等银行系类余额宝们应运而生,被看成是银行金融创新的经典之举。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北京金博会上,北京银行“直销服务体验馆”以其直销银行的开户签约服务简便快捷赢得了不少客户的赞赏。交行则在金博会上力推“可视银行卡”,不需登录网银、不必去银行网点,卡片的电子纸屏幕可脱机实时显示电子现金账户余额。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已将中国的商业银行“逼”上了加快创新的道路。
  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对记者表示,对银行来说,就是要彻底摒弃高消耗、低效率、单纯追求规模与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方式,向多元化价值增值型的内涵式发展方式转变,通过顺应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改变传统经营模式。
  在未来互联网金融布局方面,闫冰竹表示,北京银行实施“客户下沉”发展战略,将主要服务对象定位于数量最广大的大众零售客户和小微企业客户。挖掘传统银行业务产品与互联网的结合,构建综合化的客户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全面搭建“平台+数据+科技”的新型金融生态链。
  正如闫冰竹所言,传统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是积极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从同质化竞争的“红海”转向差异化竞争的“蓝海”,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打造新的增长点。战略转型关键要敢于“革自己的命”,这考验中国金融业的智慧、决心和能力。作为传统银行的生存之道,就是在转型进程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必须深刻认识到“满足于今天过得去,明天就会过不去”。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