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降息将加剧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分化

2014年11月28日 09:11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记者孟扬11月21日,人民银行宣布自次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并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根据央行相关人士的解释,其目的是“直接降低贷款定价基准,并带动债券等其他金融产品定价下调”。无疑这将使得以债券与货币市场工具为主要投资对象的银行理财产品面临收益率进一步下降的风险。业内人士指出,在银行理财产品激烈竞争的态势下,银行间的理财产品收益分化或将加大。

  收益下行趋势愈加明显普益财富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15日至21日的一周内,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仅为4.96%,较上期下降0.09个百分点。其中,预期收益率在6.00%及以上的理财产品仅有41款,市场占比为5.13%。事实上,今年下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一直呈下行趋势。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市场资金面的进一步宽松,理财产品收益下行趋势将愈发明显。“经过本次利率调整后,其投向全部或部分为债券与货币市场工具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无疑将受到显著影响,而投向包含上述工具的银行理财产品占所有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的九成以上。”普益财富研究员叶林峰表示。

  反观本次调整之后的存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基准尽管下调了25个基点至2.75%,但是央行将存款利率的上限从此前基准利率的1.1倍上调至1.2倍,因此存款利率将大体维持在3.30%的水平不变,而当前6至12个月保本型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已经从年中的4.90%下滑至4.58%,距离3.30%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仅有1.28个百分点的差距。

  “这还没有考虑前述贷款利率下调带来的债券等金融资产价格下行对银行理财产品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未来6至12个月保本型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与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之间的差距很可能缩窄至不足1个百分点,这类银行理财产品相较于定期存款的优势,正在逐步被利率市场化的大潮所冲刷瓦解。”叶林峰表示。

  收益分化加大央行降息并扩大存款利率浮动空间的消息一出,多家中小银行就迅速做出反应,宣布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使存款利率不降反升。

  以包商银行为例,该行存款利率全部执行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上浮20%的最高标准,利率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二年期为4.02%,三年期为4.8%。

  “以1年期存款为例,如果市民存款10万元,在降息前,一年可得利息3300元。而此次降息后,如果银行执行基准利率,那么一年后利息为2750元,降了550元。但是包商银行执行‘一浮到顶’存款利率后,市民10万元在包商银行存一年期定期,一年后利息仍为3300元,客户的利息没有任何损失。”包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银行的自主定价不仅体现在存款利率上,也体现在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上。记者注意到,在降息的第一天,浦发银行就在其官方微博、微信推出了逆势上涨的一款保本型理财产品,半年和一年期的收益率都比该行常规的保本型同等期限产品高出0.05%。

  平安银行某理财经理对记者表示:“利率市场化之后,各家银行将根据市场定位,发行更多具备特色和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加快推动银行理财运作模式的创新,提升自身资产管理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各家银行定价的差异化将有所拉大,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分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转型压力加大目前主要银行面向普通大众发行的理财产品以预期收益率的形式发行。从满足客户需求的角度来看,在以预期收益率形式发行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较高的情况下,无论高风险还是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而本次利率调整后,这类产品的收益率优势相较于同期银行存款渐渐消失,当收益率下滑到和存款利率水平相当时,风险偏好低的客户将直接转向投资定期存款,而风险偏好较高的客户必定不满足于这一较低的收益率,因此客观上需要银行在现有产品逐渐“消亡”的同时找到替代产品,否则这部分客户将很容易转向其他回报更高的投资渠道。

  “这促使商业银行必须继续加快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在以预期收益率形式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逐渐完成其利率市场化‘推手’作用之前,将银行理财业务逐步转向资产管理业务。”叶林峰表示。他认为,未来的银行理财产品将从当前的固定收益类型向资产证券化、结构性等多方向演进,这就要求理财业务和其他资产管理业务一样,需要比拼银行对市场判断、投研、资产配置和交易以及最终为客户创造收益的能力。银行理财产品将回归代客理财的本源,银行在做到“卖者有责”的同时,投资者也要做到“买者自负”。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