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全年新增信贷 10万亿并非不可能

2014年12月15日 10:52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证券时报记者 罗克关

  上周三,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定格在年内最低的1.4%。周四时,这样一条传闻便不胫而走:央行将调整合意贷款规模,以期将全年新增信贷扩张至10万亿元。虽然,市场一度对此消息的真伪拿捏不准,但上周五公布的11月份货币信贷数据,无疑直接印证了周四的传闻。

  货币信贷数据尚未公布之时,上周四市场对11月份新增信贷的估计在6000亿元上下,这不仅考虑了宏观的货币增速,还考虑了银行当下面临的资本约束和市场有效需求等微观因素。一些市场人士甚至表示,在今年前10个月,人民币新增信贷已达到8.23万亿元的情况下,最后两个月月均1万亿元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仅仅一天之后,这种“保守”的预期就被数据给刷了下来。上周五,央行给出的数据是: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527亿元,同比多增2281亿元。其中,不仅居民中长期贷款随着楼市冰封的逐渐解冻而回归到2000亿元的年内均值附近,对公的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都有显著的增加。以此计,今年前11个月的新增信贷累计已达到9.08万亿以上,最后一个月只要新增信贷维持在9000亿元以上,全年新增信贷达到或者超过10万亿已不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政策变化的动力源泉,市场消息的指向是“合意贷款”这四个字。而笔者注意到,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中将“合意贷款”实际定义成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央行的解释是:在合意贷款的管理框架下,金融机构可以根据“既定公式和相关参数”自行测算合意贷款增速。合意贷款的规模也可以是动态调整的,调整的动因一方面取决于机构的资本充足水平,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央行适时调整的“宏观审慎参数”。

  有意思的是,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也很坦率地指出,2014年以来,在保持宏观稳定、货币信贷增长不过快的前提下,央行已经根据经济形势变化,数次调整了宏观审慎管理指标,适度拓宽合意贷款空间,增量大于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量。

  央行实际已经在此明确指出,今年以来市场屡次提及的合意贷款,本质上是系统化和标准化的信贷总量控制工具。在当前经济面临通缩和下行风险的情况下,央行调整宏观审慎参数以鼓励银行发放贷款,属于逆周期的货币政策操作。上周,部分市场人士对此表示不理解,其实是没有自上而下来看待政策的变化,而只是延续了自下而上分析可能性的视角。

  不过,市场此前的“保守”预期并非全无道理。从央行周五的数据来看,剔除2424亿元票据融资之后,11月份新增的硬贷款也就刚好6000亿元出头。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有效信贷需求相对有限,银行面临资本和贷存比双重约束,商业银行此刻审慎的风险偏好等诸多因素。而由于央行合意贷款的计算公式并未对外公布,我们不得而知在“宏观审慎参数”之外,直接制约银行放贷能力的贷存比、差别准备金等因素是否也有相应的调整。

  但笔者注意到,早在11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部署“新融十条”之时,首当其冲的一条就是“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改进合意贷款管理,完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税前列支等政策,增强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三农’等贷款的能力”。在央行已能够通过合意贷款放大了信贷总量空间之后,国务院常务会上明确提及的贷存比弹性调整和小微贷款税前核销等政策何时能够真正落地?这值得市场密切关注。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