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正在对过紧的货币政策进行全面回调

2015年01月21日 07:11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

    ■ 名家专栏

    货币政策的超调和回调都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和有限性,不超调几乎不可能,只要一动用货币政策就必然出现超调问题,观察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政策,几乎每次都出现超调问题,而一旦出现了超调问题,就必须要求解决回调问题。

    去年10月,央行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向银行体系投放的期限3个月的2695亿元基础货币已经即将到期。昨日有报道称,央行可能将对到期资金进行继续投放操作,总量约为2800亿元人民币。

    自从李克强总理提出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之后,中国放宽货币政策的步伐开始加速,央行频频推出降准降息措施。这些举措使得中国货币政策看似进入宽松时代,但从货币政策本身来看,与其说是全面宽松,不如说是全面回调,是时隔四年之后,对先前过紧的货币政策进行回调。

    货币政策一直没有货币主义者所相信的那么灵验,相反用货币政策治理经济问题往往会出现“超调”的问题,而一旦出现了“超调”而不及时进行“回调”,那么就必然会酿成新的经济问题。

    一般来说,判断货币政策是否得当,主要看宏观经济指标,而货币政策传导到宏观经济指标上需要大概三四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货币当局为了平复某种经济现象往往等不了这么长时间,便容易过度调节货币政策。因此,在现实经济治理中,政策的滞后性是指货币政策经常会放得过宽,或是提得过紧。

    货币当局平复的经济现象主要是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而这两者如果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整的话,本身也都需要大剂量。因为经济危机时,即使放松货币,人们也没兴趣投资,而通胀时期,即使大幅紧缩货币,也很难打消人们的物价增长预期。

    经济危机的解决或者通胀的治理往往需要多种政策的配合,如果其他政策配合不到位,单一依靠货币政策,就必然导致货币政策的过度使用。

    另外,民意和舆论的走向也是导致货币政策一旦超调就较难挽回的原因,比如通胀刚刚控制住的时候,通胀恐惧症仍然存在,这时央行即使知道货币政策处于超调状态,也不敢回调,因为如果回调必然遭受人们的误解和舆论批判;而当调节不到位时,人们就会说你“空调”,甚至说你越调越坏事。

    但实际上,货币政策的超调和回调都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和有限性,不超调几乎不可能,只要一动用货币政策就必然出现超调问题,观察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政策,几乎每次都出现超调问题,而一旦出现了超调问题,就必须要求解决回调问题。

    比如为治理通胀而实行的紧缩政策,如果不解决超调问题,经济必然导致长期紧缩,以至于下一次崩盘的来临,才有可能回调。如果下一次衰退得不厉害,人们可能还不会回调,比如在本轮经济危机中自2011年就出现了货币超调,但是这种问题一直没解决,直到在2014年中国政府才真正重视这一问题,才采取了诸如定向宽松、信贷便利等措施。这是因为在政策制定者的心中就没有解决货币超调问题的明确概念,即使朦胧中有这方面的意识,但一直没有变成坚定的信念,所以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而学术界也一直没有提供相应的支持。

    货币政策的回调问题需要具体分析,货币从紧变松的回调是最难的,而从松到紧的回调还相对容易,因为央行完全可以“防通胀”为说词进行紧缩,毕竟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更担心通胀而不是经济增长。但如果不对超调之后的货币政策进行回调,经济就会一直在两个极端之间循环。

    □高连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世界经济主管)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