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财税金融双轮驱动补足服务贸易“短板”

2015年02月16日 08:57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

  虽然2013年我国已位居全球货物贸易“头把交椅”,但是我国依然不是贸易强国。在我国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占比较高,服务贸易占比较低。贸易结构的失衡,对我国迈向贸易强国形成掣肘。优化我国贸易结构需要补足服务贸易“短板”,推动我国从货物贸易大国向服务贸易大国转变。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日前出台,财税、金融齐出手,意在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助力我国外贸更趋均衡。把服务贸易作为拓展外贸发展空间的重要着力点,为我国外贸注入新的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迈上新台阶。

  “一加一减”:服务贸易获财税大力支持

  一般来讲,“支出+减税”是财税政策发力的主要模式。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所获得的财税支持依然采取了加减混合运算。

  财政资金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支持力度。在“做加法”时,专项资金是一大核心。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要进一步向服务贸易倾斜,不仅仅在资金规模上或有体现,在结构上突出重点,在支持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优势服务出口的同时,重点培育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领域发展,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质量,打造服务贸易新的竞争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回落,我国财政收入告别了高速增长,进入中低速增长区间,而众多的民生领域需要财政资金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因此,服务贸易发展的资金缺口,仅仅依靠财政资金难以获得满足,因而要创新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服务贸易领域。资本的逐利性,需要有一定的投资回报率吸引社会资本的流入,需要从市场环境建设和完善入手,通过优化市场环境,降低成本包括融资成本、行政成本等等,对社会资本构成吸引力。

  “做减法”,减税是根本。今年我国将继续推进“营改增”改革,覆盖的行业有望进一步扩大,基本实现服务业的全覆盖,消除了服务业重复课税的问题。为拓展服务业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对服务出口实行零税率或免税,将利于减轻服务业出口企业的税收负担,提升服务贸易市场主体接单的积极性。

  创新:金融支持服务贸易的立足点

  金融扶持对外贸易,往往通过提供信用证、保函等增信服务助力企业顺利获取订单,通过提供进出口押汇、保理等融资服务帮助企业成功完成订单。此外,通过即期、远期结售汇和跨境人民币结算等帮助企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加大对服务贸易的金融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进一步满足服务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对外投资的各种融资需求。为帮助服务业出口企业顺利获得融资需求,就需要创新担保方式,为企业增信。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融资租赁等业务,提高服务贸易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

  去年我国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企业“走出去”意愿不断提升。相对于发达经济体,我国服务业企业“走出去”起步晚,缺乏品牌竞争力,需要金融服务及时跟进,包括开展国际并购所需的各种金融服务。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促进服务贸易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并购等业务方面存在较大帮扶空间。

  随着我国汇率改革的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成为常态。为避免企业出口中面临的汇率风险,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必不可少。在现有政策工具下,需要探索研究推出更多、更便捷的外贸汇率避险政策工具,包括金融、保险等创新产品。

  练好内功: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

  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贸易是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落后受制于服务业发展水平。虽然我国服务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但是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仍是一个“短板”。服务贸易逆差,说明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依然不足。

  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根本在于我国国内服务业的量增质升。我国服务贸易中,缺乏竞争力强大、品牌效应的市场主体。因此,我国服务业发展要注重打造大型跨国服务业企业,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品牌,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此外,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国际环境下,要探索服务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服务方式的创新。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