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精准扶贫啃掉贫困“硬骨头”

2015年06月17日 09:29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

  甘肃省日前召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会上通过的《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确定了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出台的17个专项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内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理念、甘肃模式、甘肃机制、甘肃状态的“1+17”方案。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上指出,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甘肃省现阶段最基本的省情,为了适应扶贫开发形势任务变化的现实,要蹚过“深水区”才能打赢“攻坚战”。

  把“精准”落到实处

  2012年2月,甘肃省开展了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了推进新一轮的扶贫工作,2013年6月又组织实施了“1236”扶贫攻坚行动。得益于这两个行动的深入实施,近年来,甘肃省扶贫成果逐渐凸显: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692万人减少到2014年年底的417万人,贫困面由33.2%下降到19.8%。随着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啃掉剩下的“硬骨头”成为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一步。

  此次推出的《意见》和配套方案,正是专门针对“硬骨头”,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任务,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攻方向,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干部是实现精准“滴灌”式扶贫的“管道”。甘肃省向6220个贫困村派驻扶贫工作队,鼓励优秀干部到扶贫攻坚第一线建功立业,让干部驻村从而聚焦精准扶贫。扶贫工作队不仅帮助贫困村制定帮扶工作计划、重点推动落实精准扶贫、协调实施扶贫项目、宣传各项惠农政策、指导基层组织建设,还承担着监督扶贫资金使用的责任。据悉,工作队干部每年至少驻村160天。

  甘肃省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的方式,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对225个特困片带和6220个贫困村、97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统一识别标准,统一数据口径,动态掌握基本信息,推行扶贫对象实名制管理。甘肃以此列出需求清单、明确脱贫措施,精准化识别扶贫对象,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

  打好扶贫组合拳

  甘肃通过明确阶段目标、确定脱贫时序,实现目标精准;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壮大富民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教育扶贫、卫生扶贫、文化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救助保障,实现内容精准;通过改革扶贫机制、融合双联行动、创新投入方式、强化金融扶持、统筹社会帮扶,实现方式精准;通过健全精准评估机制、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健全惩戒约束机制,实现考评精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落实、夯实基层基础、强化人才支撑、转变工作作风,实现保障精准。

  此次出台的17个方案对每一项重点工作都明确了具体目标、着力重点、措施办法、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形成了环环相扣、衔接紧密的工作链条,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好、运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

  道路、交通是甘肃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制约。此次方案提出,2015年至2017年,甘肃将每年建成建制村通畅工程1万公里以上;2017年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实现“乡有等级站、村有汽车停靠点、村村通客车”的农村客运目标;2018年起,用3年时间实施农村路网改善工程1万公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跑运动,一项项阶段性的规划成为助跑器,而关于村道硬化、农村饮水安全、危房改造等8方面建设目标的实现,则会成为基础设施建设路上的重要补给。

  精准扶贫重在解决最突出的问题,精准脱贫重在满足最迫切的需求,甘肃省正是以强化各级责任、加大攻坚力度、打好组合拳的方式,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策部署得到逐项落实。(本报记者 宋喜群 本报通讯员 高 欢 沙 莎)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