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识别创业项目鱼龙混杂 需要“火眼金睛”识别

2015年08月10日 09:36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

    创业风潮迭起,自有鱼龙混杂。最近一段时间,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多了许多关于创业的刷屏帖。这些帖子或是介绍某些创业团队的神奇经历,或是介绍其很牛的产品。然而在相隔半天或一天后,朋友圈又反转出现了“扒皮帖”,揭出此前刷屏帖的重重疑点和反证,看得人大跌眼镜。真伪之辨,恐怕真的需要一双“火眼金睛”了。

    例如,不久前一个自称“沪上最火爆创媒”的微信非官方认证订阅号介绍了一位叫金证济苍的年轻人和他的公司云视链。而就在当天下午,针对这条消息的“扒皮帖”出现,称该公司的技术是伪创新,且还涉及宣传片盗用、高管资料造假、投资额存疑等问题。同一时期出现的还有“游侠车”项目,被指涉嫌抄袭汽车。对此,有订阅号还发布文章《一个月前,我绝不敢把“无耻”用在创业者身上》将这两个案例同时列举批驳。虽然这些项目的真伪仍在争议之中,但是前后过程却给当下的创业者、投资者以及更广大的观众带来了警示。

    其一,创业者诚信是“金”,加强自律刻不容缓。当下,投入创业的人群,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多,资本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关注也愈发热切。在“靠一个模式得到融资”等“神话”的刺激下,一些人误认为创业就是找风投拿钱,能讲故事比实实在在的技术和产品都重要。其实,这些想法或许流行,却已然本末倒置。被誉为“创业教父”的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曾表示,如果一个人不是诚实、讲信用的人,那么即便其水平再高,他也肯定不会录用,因为诚信是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而谷歌公司的信条则是,坚决不做邪恶的事情,无论有多大的商机。如果创业者不能自觉摒弃炒作浮夸,忽悠吹嘘,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事、做人,“潮水”退去他们也许会发现自己只是在“裸泳”,喧闹过后终将剩得一地鸡毛。

    其二,建立起关于社交平台内容的必要审核或复核机制,也将有助于在源头辨别创业信息的真伪。在云视链事件中,订阅号文章的传播方式值得人注意。关注该公号并按要求输入内容,该订阅号会自动跳转出一段文字,称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云视链项目,可报名参与微信群的线上直播活动,但前提条件是需要将订阅号推广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并将截图发给“小助手”。人们在完成这一行为后,才会被小助手拉入项目分享直播群。这种转发形式加速了项目信息的扩散。一位自称友情支持该活动的“小秘书”曾在朋友圈发文表示,活动报名人数突破了4万,给该订阅号带来的内容阅读量超过了500万。目前,在该项目受到质疑后,曾一度被封后又解封,查找发现该订阅号已删除了所有历史文章,但已经转发的云视链项目文章却仍可点击阅读。这样模棱两可的处理和不知所因的操作,其实并没有减轻人们的疑惑。作为公众社交平台,是否有责任和义务对出现的谣言及时辟谣,并尽力减少谣言传播扩散范围?如果需要,又该如何实现?这些问题值得更多关注、讨论和商榷。

    其三,寻找项目者须练就“火眼金睛”。如今的社交平台,容易形成“病毒式”的闭合式传谣模式,而且谣言易生难灭,须要正视其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俗话说得好,“谣言止于智者”,而这句话用在社交平台上,具体到单一用户,却似乎有些难以做到——毕竟谁也无法对每件事情都做出准确判断,何况信息时代的发展又往往日新月异,创新和变化随时可能发生。所以,对于个人而言,或许只有不轻信、勤思考、多求证,才能让自己分享出的信息更真实,更具价值。

【编辑:刘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