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生消费贷款混战加剧 平台扎堆隐藏坏账风险

2015年08月28日 10:00 来源:深圳特区报 

  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校园消费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大学生消费分期成为新热点,这块被传统金融机构忽略的“处女地”,如今吸引了各类消费金融公司、分期平台、电商等在此攻城略地。

  梳理目前市场上的大学生消费分期的平台,主要有三类公司:一是捷信等消费金融类公司;二是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第三类是分期乐等网络分期平台。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婧如

  实习生 黄文雅

  学生消费分期平台扎堆出现

  金融搜索平台融360根据目前统计的30家上线平台发现,近七成大学生消费分期平台成立于2014年,占比67%。于2013年及以前成立的平台占比仅为13%,于 2015年成立的平台为20%。从大学生消费分期平台成立地点分布来看,北京以绝对优势排名第一,有10家分期平台。融360贷款分析师认为,一方面,北京作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另一方面,北京高校云集,学生超前消费观念强,成为大学生分期产品推广的摇篮。另外,广东排名第二,共5家;上海、浙江并列排名第三,分别为3家。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也开始进军校园金融。如阿里推出“花呗”,京东则推出“校园白条”。

  从分期的资金来源上,企业创投机构初期投入资本和P2P平台所获资金是主要途径。以自有资本或融资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平台占63%,以P2P平台债权转让为借贷资金来源的平台占比为37%。

  为什么学生分期平台迅速壮大?融360分析师分析,年轻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超前消费的观念早已被他们接受。在融360上,通过该网站提交的贷款申请,7成以上为消费类贷款,且占比呈快速上涨趋势。在某些二三四线城市,消费信贷的申请占比甚至超过90%,以85后、90后的年轻人群为主。

  校园消费金融成为新风口

  本月,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领投了专注于校园消费金融的“趣分期”。蚂蚁金服领投的这笔2亿美元融资,已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创业企业中迄今最大的一笔融资。加上京东此前对分期乐的投资,校园消费金融已经成为新的互联网投资风口。

  此轮由蚂蚁金服领投“趣分期”的投资者之一昆仑万维,日前发布的公告显示,周亚辉自己出资约2529万美元,从而新获得了“趣分期”4.05%的股权。按此估价测算,“趣分期”的估值已达6.24亿美元。而“趣分期”的最大竞争对手分期乐的估值,2014年底就达到2.5亿美元。

  在融360统计的30家上线平台中,目前33%的平台获得风险投资,其中分期乐已完成C轮融资,趣分期已完成E轮融资,这意味着投资者对大学生消费分期市场普遍看好。

  为什么校园消费金融会成为投资风口?首先,趣分期、分期乐等,与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公司的业务有互补性。同时,学生分期消费平台培育的大学生客群及地推团队,将成为支付宝、京东商城未来客户的培养基地,源源不断地为这些巨头们培养成长性良好的优质客户。但看重大学生客群的不仅仅只有电商,从趣分期的投资人名单可以看到,其他投资人绝不仅只是单纯的财务投资者,更是谋划结合战略发展。

  8成平台3年内可能消失

  按照行业内比较认可的估算方法,校园分期市场的规模大概在每年1000亿元。大学生分期消费平台扎堆出现,真正靠谱的有多少?融360以消费分期平台的上线时间、地点、公司注册资本、是否获得风投和资金来源这五个方面的详细统计发现,信息透明度最高的三家平台分别是分期乐、趣分期和优分期;信息透明度最低的三家平台,分别是金豆分期、学贷网和嗨钱网。

  对此,专家认为,大学生消费贷款首先是缺乏监管。平台客户借贷信息不透明,导致缺乏自控能力的大学生在不同平台多次贷款分期的风险加大,这其中蕴含了巨大的坏账风险,可能重蹈当年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的覆辙。融360贷款分析师认为,为了规范发展,分期平台应纳入到政府监管,及时提示风险,共享信息以增加信息透明度。

  其次,行业进入整合期,平台存活压力大。融360贷款分析师认为,大学生分期平台经过2014年的井喷,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基本定型,今后将进入整合期。在这段过渡期,资金实力不强、信息透明度低的平台将被淘汰,预计3年内约8成平台将在整合中消失。

【编辑:袁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