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责任心缺失走过场 涉农资金缺监管诱发职务犯罪

2013年08月20日 11:12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近年来,我国对“三农”领域的优惠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征用移民安置补偿等“三农”领域的资金投入。然而,在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工作中,由于涉及范围广,资金流量大,监管难度大,导致涉农领域成为诱发职务犯罪的温床。

  多名基层检察官今天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惠农资金政策执行过程中,涉农职务犯罪渐渐积累呈扩大态势,已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四种手段骗取粮食补贴

  南营街道办事处是湖北省宜城市的农业大镇,国家粮食直补、救灾款物的金额比较多。今年年初,宜城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在对南营某村近几年的粮补发放大户进行调查时发现,该村书记、主任、农经站站长等有以其爱人、亲属名义虚报粮补面积,套取国家粮食补贴款的犯罪事实。

  事实上,仅今年上半年,该院就查办了8件惠农资金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该院职务犯罪预防科科长肖辉向记者坦言,惠农补贴已成为一些村干部骗取公款的“便车”,虚报冒领和挪用补贴的行为,存在由个别向普遍发展的迹象。

  以发放小麦补贴为例,一些村干部利用核定、上报全村小麦亩数的职务便利,在计算出各户责任田亩数后,将计税面积内剩余的耕地以自己或他人的名义上报;同时,在上报粮补面积明细表时,将虚列的农户列在最后,公示时把虚列农户从表中剪裁走,并出具虚假证明,从而将款项取出据为己有。

  粮食补贴款的发放对象是每一位种粮户,范围广,数量多,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宜城检察院查办的3个村的案件中,没有出现大量被虚列的农户,甚至有的每年上报的名单和面积也不完全相同。肖辉告诉记者,要实现这一骗局,主要基于四种手段:用自己亲属的户口虚报种植面积,直接在财政领取粮补存折;将村组发包的荒山、荒滩,以承包者的名义或者虚列他人上报粮补面积;多年外出务工的农户将土地交由他人耕种,使用这些农户进行虚报;将承包出去的水塘算成补贴面积,以自己亲属的名义上报。

  涉农犯罪领域呈多元化

  涉案人员集中、涉案罪名集中、犯罪主体多元化,这是传统涉农职务犯罪的3个特点。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才告诉记者,当前涉农职务犯罪呈现出了新形式、新特点,即涉农职务犯罪领域呈现多元化。

  对此,黑龙江省鹤岗市工农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庄乾龙解释说,涉农职务犯罪正从农村土地征用开发领域逐步向支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贪污或挪用低保资金、残疾人生活补助资金、国家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专项资金和村镇债务专项资金、项目工程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领域发展。

  “近年来,涉农职务犯罪的领域和环节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庄乾龙说。

  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2008年以来,该市宿豫区人民检察院共查办涉农职务犯罪案件39件48人,通过案件分析发现,涉农犯罪除在传统的征地拆迁领域外,也呈现出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高效农业、涉农补贴、安全生产、国土资源等领域或环节蔓延的特点。

  监督缺位犯罪多为虚报

  根据相关规定,乡镇财政所负责对各村上报粮食补贴面积的造表、审核、上报和发放。而对于村组上报和粮补面积却存在监督缺陷,为村干部虚报种植面积后,或单独或相互勾结共同犯罪创造了机会。

  “我们查获的粮食补贴案件大都以虚报套取为主要犯罪手段。”肖辉告诉记者,这与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监督不力,公示程序不到位不无关联。

  “涉农惠民资金的管理看起来是层层把关,实际上是形同虚设。”四川省渠县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局局长杨洪流指出,在涉及惠民资金运行过程中,其资金的使用,虽然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但在执行中负有监督职能的部门工作人员责任心缺失,在审核对象户资格时流于形式走过场、讲人情,或者仅限于资料的审查而不到实地勘察,这给犯罪嫌疑人留下了作案的机会。

  杨洪流举例说,今年年初,该院对和乐乡响水村支部书记周焕虚报全垮户、贪污“7·18”灾后重建资金4万余元案进行回访,周焕称,如果负有监管职责的相关部门人员不是仅限于对上报资料的审查,而是深入基层进行实地勘察,他也走不到今天这一步。

  对此,杨洪流建议,要针对扶贫资金使用较为集中的惠农资金补贴、农林、民政社保、交通搬迁等领域,对职务犯罪产生的主要环节部位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有针对性的犯罪预防和打击对策,遏制涉农资金领域职务犯罪的发生。(记者赵阳)

【编辑:王永吉】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