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法制日报:查贪官花钱贿选院士要有下文

2013年09月13日 14:18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因涉嫌受贿接受庭审时称,其巨额索贿的一项重要目的是参评中科院院士。对此,中国科学院发布声明表示,张曙光两次被推荐为院士候选人但均未当选,且中科院未收到与张曙光“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9月12日新华网)。

  院士享受的“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等桂冠,让很多人趋之若鹜。虽说张曙光究竟是如何在院士参评过程中进行“打点”,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结论,但“索贿2300万元为参评院士”的庭审供述,无意中将早就备受关注的院士评选制度,再一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中国,院士是一个备受尊敬的称谓,也是很多学界人士终身奋斗的目标。而除了学术荣誉外,院士还有着很大的利益。当上院士后隐性权力相当大,能够轻易得到许多科研项目。近年来,院士增选工作备受关注,质疑也层出不穷。早在2011年8月,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院士增选中落选,引起各方关于院士评选黑幕的种种猜测。同年12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亦透露,在当年的增选过程中,“发现个别候选人违反了纪律,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比如递送礼品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曾透露,快到评院士的时候,一些院士候选人就以邀请开会等名义与拥有投票权的院士接触,好吃好喝好招待。

  张曙光受贿案,展现了贪官从敛财到落马惯常路数。但所谓“受贿为评院士”的自供状,让我们在这个官场与学界可随意切换的年代,官学勾结的担忧瞬间变得真切。无论张曙光当时采取了何种方式,“2007年因7票落选”,“2009年以一票之差落选”的结果,足见他不惜血本“官学互通”的成效。透过张曙光的供述,让人觉得官场的不良风气早已浸染进学界的肌体,社会公众心底种种猜测俨然再次被证实,看似专业公正透明的院士评选过程,绝非想象中那般神圣,本应独立、公正,超脱利益和权力羁绊的院士评选,居然也充斥着金钱勾当。

  手握巨额贿款,一心要当“学霸”的张曙光,到底是如何“争取选票”的呢?个中细节尚未公开,但却无碍公众遐想,花钱评院士,可行的路径无非有二:要么堂而皇之地贿选,以收买评委来谋求支持;要么花钱炮制学术成果,借此积累自己的参评资本。纵观近年来两院院士的评选,就会发现张曙光这样一门心思竞争院士的官员不在少数,这些年,人们之所以质疑如此多的官员高管当选院士,就在于施一公、屠哟哟这样卓越的科学家屡屡落选,相反,那些平时政务缠身的高官高管们却能顺利当选,登上象牙之塔。说没有猫腻,估计都没人信。但究竟猫腻出在哪儿,官员高管们又是怎样操作的,公众无从知晓。

  囿于张曙光的只言片语,人们目前还无从窥见贪官花钱“贿选”院士的完整利益链条,但这恰恰又是各方最为关注的地方。如今,公众对院士评选是否存在金钱交易,更加疑虑重重。因此,对于张曙光的自供状,应该尽快启动调查程序,彻查这一“案中案”的详细情由。 吴学安

【编辑:马婷婷】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