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审理教师校园杀妻案 疑罪从无是进步也是挑战

2013年09月23日 16:27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湖南“南县教师校园杀妻”案先后经历6次审理,于近日最终改判无罪。今年9月13日,益阳中院重新审理认定,该案除了被告人的供述外,没有其他证据与其相互印证、间接证据亦没有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根据“疑罪从无”原则,宣布陈新平无罪。此前,当事人陈新平曾3次被判有罪,并被羁押5年。(9月22日《新京报》)

  与此前的赵作海案和佘祥林案不同,陈新平案的转机并非来自死者“复生”和真凶出现这样的戏剧性事件。陈新平无罪获释,依据的是新刑诉法重证据、轻口供以及疑罪从无原则的强调,这可以视为司法程序的“自纠”,也是本案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

  疑罪从无,其核心是绝不冤枉无辜,体现出对人权的尊重,被认为是法治理念的进步。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践行疑罪从无的观念,做出一个无罪判决并不意味着案件的彻底了结。具体到陈新平案,目前只是证据不足无法定罪,而真正的凶手依然没有找到,案件侦破的压力依然不减。

  从这个角度看,重证据和疑罪从无原则的强化,固然是可喜的理念进步,实际上却对整个公检法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验其工作能力。在过去的司法实践中,对疑难案件采取“疑罪从轻、疑罪从宽”的折中方案,看似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公平、回应了强烈的社会舆论,实质上却是一种“简便”操作。在案情并不清晰明确的条件下就做出结论并实施惩罚,不但中止了对真相的挖掘,还存在制造冤假错案的可能性,由无辜者承担严重后果,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以“疑罪从无”为基本原则,一桩案件,尤其是涉及严重刑事犯罪案件的侦查审理工作,在程序上则将愈加规范、严谨。判定一名嫌疑人有罪来不得半点“含糊”,既不能迫于“命案必破”的压力,也不能寄望于日后的国家赔偿等不得已的弥补方案。可以想见,在这个过程中,公安机关将承担更加繁重的证据搜寻工作,法院审判也将加倍郑重审慎。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正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上,为坚守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前进。(李杏)

【编辑:张海桐】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