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70多名农民冒充记者敲诈 媒体称因基层官员怕曝光

2013年11月20日 09:03 来源:检察日报 参与互动(0)

  早上还在种地看娃,下午就可能扛着摄像机、拿着“调查证”进行所谓“新闻采访”,这是几十个渭南农民去年一段时间的“另类生活”,他们都受聘于一家名为“华夏民生网”的私人非法网站。日前,渭南警方破获一个以当地农民为主体的70多人的假“记者”团伙。这些人多数是小学初中毕业的农民,他们从该网站花数千元办到证件,为捞回成本,四处搜集基层单位的负面信息,以曝光为借口敲诈。

  假记者敲诈的事儿我们听过,假到70多人一块儿干,荒唐程度还是超过了我们的认知想象。除了敲诈者胆子大、无知无畏之外,到底是怎样的土壤,孕育了如此荒唐的敛财游戏?

  有人或许会本能地说,这只能说社会上有些真记者,也会干同样的勾当,假记者有样学样,才会变本加厉,越发疯狂。这话或许不假,但这恐怕只是肤浅的表象——任何群体都一定会有害群之马,个别真记者能够敲诈敛财,胆敢选择性监督,胆敢以曝光相威胁敛财,又是钻了怎样的空子呢?

  要害就在于,社会群体到底是怎样面对记者监督的镜头的?是虚心被监督,及时来改进,还是虚假被监督,掏钱来摆平?要害还在于,为什么像网吧里一群未成年人这样的不法漏洞,“农民记者”随便逛逛就能发现,在没有记者镜头的时候,这些漏洞会堂而皇之地躺在那里,无人问津?

  “基层官员不是怕假记者,主要怕被曝光”——这是干了一年假记者的一个年轻人,洞察到的假记者生存土壤。在当下基层氛围中,发现问题——曝光问题——解决问题,还并非被高度认同的逻辑,漠视问题——躲闪问题——掩盖问题,反倒是大有市场。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基层企业,被曝光之后,排在第一位的逻辑是“丢了企业面子、影响了领导升迁、损害了地方形象”,这种逻辑催生了“捂字诀”——只要能捂住,能息事宁人,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花钱买平安,别说三百五百,就是三千五千、三万五万,也在所不惜。

  这也间接导致了所谓“不怕群众怕记者、不怕民意怕曝光”的各种现实扭曲。只要能用钱捂住“丑”,自然也就没有了解决的动力。林林总总的问题,如何能够坦然面对;只要你拿着证件来“监督”,管你真假,像农民还是像流氓,会写监督还是不会写监督二字,唯一个武器伺候——掏钱买安宁!这就是很多基层单位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处理事情的一种做派,什么坦荡直面,什么尊重现实,统统可以抛到九霄云外。这种做派,使得问题不能被重视,矛盾不能被化解,民意不能被尊重,这是极度扭曲的一种基层现实——现在上上下下讲“作风问题”,这种官僚思维、面子思维,就是最大的作风败坏。

  心底不健康,总会被人所利用。假记者浮出水面,低劣的敲诈水平让人哭笑不得,而在低劣敲诈的背后,却是非常顽固的滋生土壤。斩草更需要除根,我们骂作假者胆子太大,我们怪记者总有人行为不端,但又必须清楚地知道,不把基层群体的土壤打扫干净,不在全社会范围内建构一种正确面对媒体监督的健康氛围,蚊蝇就必然要在那里狡黠地寻租。(笔非刀)

【编辑:王永吉】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