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正视那些隐蔽的罪恶和伤害

2014年01月03日 13:37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一部取名《熔炉》的韩国电影,根据2000年至2005年发生在韩国光州福利残障学校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真实地再现了那里的聋哑儿童遭遇的肉体侵害和精神折磨。孩子们愤怒而无助的面孔、绝望的被杀和自杀、被高压水枪驱散的抗议民众,以及权贵勾结让施暴者逍遥法外的结局,让整个韩国变成了愤怒的“熔炉”。数百万观众联署要求重查旧案,最终促使施暴者获判重刑,涉事学校也被关闭。

  全球电影行业正处在量质齐升的黄金时代,像《熔炉》这种关注未成年人性侵问题的电影却并不多。许多人或许以为未成年人遭性侵属于“小概率事件”,可实际上,近年针对未成年人的性犯罪案件正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据媒体报道,日本警方2012年检举的这类案件有937例,而韩国2000年至2010年共发生9278起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性犯罪案件。央视引述的一份权威报告则称,在几十个被调查国家的未成年人中,有8%的男生和近20%的女生曾遭遇过性侵犯。

  在中国很难找到确切数据,但想必很多有孩子的人都已注意到,媒体上关于校园性侵案的报道似乎正越来越多。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从5月8日海南万宁发生“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到5月27日,仅20天内全国就至少有8起校园内性侵猥亵幼女案曝光。

  在我们这个以耻于谈性为传统的国家,公开被性侵的经历确实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千百年传承而来的某种可称之为“贞操观”的东西,会以强大的伦理压力嫌弃和指摘那些受害者,甚至给他们贴上“道德败坏者”的标签。正因如此,无论是成年人遭遇性暴力,还是未成年人遭遇性侵,绝大多数都会选择沉默。那些以为这是小概率事件的人,也许他们的亲戚朋友中就有在沉默中煎熬的受害者。

  沉默,让性侵成为隐蔽的罪恶,让很多施暴者有了反复作案的机会;沉默,也给受害者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梦魇,有些人甚至在极度的绝望中结束了生命。前几天央视《新闻调查》的一期节目中,倒是出现了几位勇敢打破沉默的受害者,他们公开露面讲述了自己被原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张大同性侵的经历——决定直面媒体时,事情已经过去了15年,而且有些受害者已移居美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熔炉》上映一个月之后,韩国国会就迅速通过了被称为“熔炉法”的《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对之前性侵量刑标准偏低的法律进行了修订。而在美国,1994年和2005年发生的未成年人遭性侵事件,分别推动政府颁布了著名的《梅根法案》和《杰西卡法案》。根据这些法律,有性侵前科的人将被终生严格监控,不得再担任和孩子有关的工作,也不得踏入孩子聚集的场所;他们的个人信息也会被终生公示,供所有人随时查询。

  中国未成年人遭性侵问题的现状,未必比韩国、美国等国家要好多少,尽快补齐法律短板,让有性侵倾向的人远离孩子,已然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不过在我看来,与事后通过严刑峻法惩治性犯罪者同等重要的,是让中国社会改变耻于谈性的文化传统,进而正视未成年人遭性侵害的威胁以及开展性教育的必要性。只有以更科学系统的性教育让未成年人学会自我保护,以更加理性的价值观驱除人们对性侵受害者的歧视和偏见,让长期隐蔽在暗处的罪恶无处藏身,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路上才会少一些危险。

【编辑:王硕】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