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山东商报:比性侵更野蛮的“集体无意识”

2014年01月09日 14:49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在广西兴业县大平山镇南村,留守女童小雨,两年时间里遭到村里多名中老年人性侵。愤怒的父亲发现真相后报警,司法介入,最终10人被判刑。但在该村,施害者颇受同情,反而是女童和其家人遭受村民“敌视”:“都是她,把那些老人送到了牢里”。(1月8日《潇湘晨报》)

  10名涉案者已锒铛入狱。按理说,他们身陷囹圄,其结局令人扼腕,但从道德层面看,其兽行当遭谴责,应被“零容忍”。可诡谲的是,在当地,村民们普遍对其“包容过度”,认为他们是遭涉事女童所害,而非咎由自取,还将矛头指向了女童家庭,称性侵之所以会发生,是因女童主动。本是案中的受害者,却遭受村民“仇视”,这无异于二次伤害。但在村民这里,这更像是“惩恶”之举——他们眼里的“真相”,是“老人都是让她给害的”,女童才是过错方,涉案老人们不过是误入歧途,二者的施害与受害关系是倒置的,所以才称女童“卖淫”,才用歧视情绪隔起“高墙”,将女童一家排斥在外。

  这认知错乱,暴露出的,无疑是法律意识的淡薄:从公共传播角度讲,“女童主动”的信息,确能影响部分人的感性判断,但从法律上讲,女童小雨未满14岁,并不具有性自主权,就算她“主动”属实,也无碍对猥亵、奸淫幼女罪行的认定。只要施害者与小雨有性器官接触,就达到入刑标准。可对村民而言,法律裁定,终究抵不过蒙昧偏见。他们信奉的,与其说是道德或法律,不如归结为某种“原生秩序”:它糅合了“为老者讳”的排辈观念、“家丑不外扬”的耻感文化认同、宗亲裙带化的关系图谱、厌讼心理等,并衍生出保守的、闭合式的“熟人圈内生法则”。这套法则,也内嵌于根深蒂固的乡土规则中,变成村民的“集体无意识”,并构成对法治文明的反向拉扯。在此法则的浸染下,许多村民逐渐形成了趋同的是非观、善恶判断标准,它依托于单线化思维和经验化推断:在他们看来,涉案老人平常老实,所以不会“干犯法的事”;而女童“要钱”,则自身不清白……至于权利、违法等概念,则是模糊的,以至于连女童家长在面临村民“你女儿在卖”的说法时,也只能语塞,回答“哪有30块钱卖的?”

  到头来,女童家长报警、网上申诉等维权举动,虽是循法而为,却挑战了这村域认同的隐规则。其代价就是,村民集体敌视与孤立。而这吊诡的景象,也反映了当地的法治生态:某种程度上,因“原生秩序”的沿袭,再加上法制普及的“边际递减”,村庄又陷入空心化,它其实处在文明洼地、法治盲井里。农村留守儿童遭性侵案高发,究其原因,也跟这不无关系。就当下看,这起性侵案或已画上句点,但受害女童遭歧视的处境,却亟待改善,以兑现对儿童的“绝对保护”。但跳出个案,要避免悲剧重蹈,还须实现法治推进的下沉,以权利、法律等价值介入,改变其法治荒漠化的景况,也在村民心中埋下法治信仰的种子。(佘宗明)

【编辑:杜雯雯】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