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钱江晚报评“复旦投毒案”:起跑线与底线

2014年02月20日 09:17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18日上午,众人关注的“复旦投毒案”迎来了一审判决,被告人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一桩投毒案,两条人命,给两个家庭酿成悲剧。

  悲剧的始作俑者林森浩在开庭前“淡然”地接受了记者采访。“我会去做这么一件事,原因是自己没有把负面情绪调整好。”没调整好负面情绪只是表面原因,负面情绪谁都会有,爆发出来也许会骂人,也许会打架,但是下死手把别人往死里整的,还真不多。哪怕一时情绪失控投了毒,但是从被害人黄洋喝水中毒,到黄洋经抢救无效死亡有十余天的时间,足够冷静下来的林森浩站出来说出真相,以便让医生们挽救生命,可是他没有。不知道看着黄洋一天天走向死亡的那十几天里林森浩的心里是怎么想的,真的一点无动于衷?

  在采访中,林森浩的一句话点出了问题的关键,“伤害别人身体这种行为,当时来说,在我这里不是一个底线。”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一个同学,一个朝夕相处的室友,伤害他的性命竟然也不是底线,是林森浩心中的道德下限允许范围内的行为,那么,他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有道德底线、有法律底线、有着起码的做人的底线的人,都不会做出这样的伤人性命之举。林森浩这样的三无底线人员,到底是怎么炼成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底线难觅,但是有一条线却划得无比鲜明。那就是起跑线。无论是家长也好,学校也好,都在不遗余力地撵着孩子在这条线上跑。跑得好不好、跑得快不快都是以成绩来衡量。知识教育变成了单纯的分数追求,至于道德教育、法治观念、完善健全的人格教育则多有缺失甚至完全被忽略。学习好就一切都好,在这样单一功利的价值观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优秀生们,能适应得了社会的复杂性吗?哪怕是大学这样比较单纯的小型社会?能经得起挫折和委屈吗?是不是因为在这条线上跑得太认真、跑得太着急,所以没时间去找那条底线?

  林森浩说,一路以来,他的成绩都还可以,可以说他自认为是一个优秀生。可就是这样一个复旦大学的优秀生,一个本该治病救人的医学学生,却成为了需要被挽救的“中国病人”,从马加爵、药家鑫到林森浩,底线一一失守,这恐怕不仅仅是个人性格缺陷的原因。在看守所等待宣判的日子里,林森浩看的最多的是文学类的书,他说“觉得以前读理工科的书太多,这方面读得少。我的思维有点太直,不懂得拐弯。”看理工科的书是直接功利的,是能立马提升学习成绩的,而看文学类的书估计就会被视为不务正业了。可是恰恰在那些文学类、人文类的书籍里,你能体会到丰富多变的情感、感知到立体多元的社会、认识到世界里或具体而微或宏大壮丽的美。有了这些,你才会有对生命的赞叹,才会有对生命的敬畏。

  我们的教育应该反思的是,到底哪一条线更重要?假如你不能在教育过程中,启迪学生去认识人自身的价值,教他们学会尊重和敬畏,在他们心中划下一片不可逾越的禁地,那么,在分数的单行道上跑得越快的,为祸可能愈烈。(本报评论员 董碧辉)

【编辑:柳龙龙】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