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立法质量如何提高 媒体称制度落地系衡量标尺

2014年02月24日 09:4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制度落地”是衡量立法质量标尺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围绕着立法工作、监督工作和代表工作组织了三次集体采访。其中相关负责人介绍的提高立法质量的新举措着实令人眼前一亮。

  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制定高质量的法律乃是法能治国、法能治好国的关键。而“制度落地”则是衡量立法质量的标尺。正如常委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所说,衡量一部法律的质量高低,关键看法律是否“接地气、真管用”。

  回顾全国人大2013年的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成为贯穿立法全过程的主线。在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立法论证、立法调研、立法评估,并积极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首先是切实改进调研工作,提高立法的针对性。调研是立法的基础。只有走进群众、走进实践,才能减少主观盲目性,增强科学性,让立法经得起客观实践的检验。

  在旅游法的制定和商标法、公司法的修改过程中,常委会有关部门赴地方调研没有与地方和部门打招呼,也没有透露真实身份,采取“暗访”的方式与当地民众、企业负责人等进行交流,详细了解相关状况,收集第一手资料。这样的调研,使得立法者更好地掌握了立法相关领域存在的现实难题,作出的制度安排也就更具有针对性。

  其次是完善立法工作程序,把好法律质量关口。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对旅游法、特种设备安全法、商标法修正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等法律案开展通过前的评估工作,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公众代表、相关经营者代表、专家学者和基层群众等,就草案主要制度规范的可行性、出台时机、实施效果及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证评估。这一制度让立法者对法律案是否科学、有效、可行,做到了心中有数。

  再者是主动统筹谋划,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2013年,国家出台了多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这就要求立法要紧贴时代需要,围绕改革发展大局,快速作出反应,为改革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比如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就充分体现了以法治方式推进和保障改革的原则和要求。

  这些好举措都需要持续推进,以使立法更好地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好地服务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任务。文/王仁贵

【编辑:王浩成】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