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记者反腐的掌声与疑惑

2014年05月05日 16:01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由于强大的技术背景和广泛的民众基础,网络反腐向来被看好。互联网让无数人成为反腐事业的参与者,在很多案例中,都能看到普通网民的反腐接力。这种全民皆兵的反腐模式为何屡试不爽,原因错综复杂。不过,从近来的一些案例看,网络反腐要想更精准、更有力,离不开一些特殊力量的支持,比如媒体记者。

  从刘铁男到宋林,一些大人物的先后落马,都与记者的作为有直接关联。一般而言,反腐对象级别越高,举报者的风险系数也越高,这也导致直接参与反腐的记者数量极为有限,他们的每一次亮相都让人惊艳,颇有英雄主义色彩,往往能获得掌声。

  记者在网络反腐中的作用得到凸显,甚至给人以反腐主力的印象。随着这种模式趋于普遍,舆论的讨论也越来越深入,人们热衷于分析它成功的原因及其正当性,民间大致会认同记者的勇气与正义感,“一个有思想,敢于揭露的记者,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好记者!”这样的评价多着眼于反腐结果,但对于突出专业主义品位、越来越追求程序正义的中国媒体界而言,显然不会满足于一时的反腐“业绩”。一些同行对记者反腐行为提出质疑,他们的声音在舆论海洋中显得有些另类,却似乎道出了某些无奈的事实,那些正义战士也因此从云霄回到了地面。

  背后涉及诸多问题,比如新闻伦理,是出于个人恩怨还是公共利益?比如身份问题,是职业行为还是普通的公民监督?可以说,记者反腐从一开始就不那么纯粹。批评者耿耿于怀,担心正义幻象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他们也灵敏地捕捉到,这种反腐模式在一些细节中与当前的法治价值追求背道而驰,“不能说举着反腐正义旗帜,就可以随意侵犯个人隐私。”不过,在此起彼伏的反腐浪潮中,这种批评始终无法成为核心议题,更多的批评集中在成功的要素分析,讨论记者的职业便利和机构背景对其反腐的帮助。很多同行都会承认,记者反腐之所以难以取代,与当前媒体的角色扮演密切相关,记者接近现场,且有着特殊的使命感,媒体的报道以及同行的经验分享都提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记者反腐之所以趋于普遍化,往往源自媒体的失语,有报道提到,传统记者多是报道无望才走上举报之路。

  他们以自媒体形象介入反腐,与其说是技术背景下媒体形态的转变,不如说它是一种无奈的策略选择。一位同行质问:记者举报官员就不是专业主义了?或许,此前讨论的新闻伦理和多重身份问题,无非只是表明,人们还不能接受一个记者做着以往一个媒体才能做的事。当记者以举报者身份走向前台,民众难掩喜悦与失落,这种复杂的情绪是不是印证了这种可能:我们的社会对媒体的依赖并未减弱,相反甚至有所提升?(何小手)

【编辑:刘彦领】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