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透过高墙的心理阳光——探访上海市第三看守所

2014年08月12日 11: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上海8月12日电 题:透过高墙的心理阳光——探访上海市第三看守所

  中新社记者 郑莹莹

  对于31岁的于亮(化名)来说,这一年半“高墙内生活”学到的人生课程之一就是放下。

  他所在的上海市第三看守所位于沪郊,距市区约1小时车程。

  “我到这边快一年半了”,于亮告诉中新社记者。

  看守所内,每间近30平方米的房间,一侧是床铺,约莫可容纳10人左右,床铺的下面对应放着一个个塑料置物箱,旁边还有些牙具。房间内有简易蹲厕,以及一个洗漱池,池子的下方叠放着五颜六色的脸盆。房间的另一端,连着户外“放风”的地方,隔着横竖交错的铁栅栏,可以看到外面的天空、绿树。

  靠近门口,有一个以黄色示意图醒目标识的受虐报警装置。据介绍,这是为了杜绝“牢头狱霸”现象。看守所工作人员还介绍,原来房间里没有镜子,有的在押人员时间久了,很想知道自己的模样,想办法“照”容貌,后来每间房间就都贴了一面不易碎的亚克力镜子。

  问及有无不习惯的地方,于亮告诉记者,“刚进来的时候,感觉自己‘人间蒸发’了,一直想着外面的很多事情。‘管教’(看守所工作人员)就告诉我有些东西该放下就放下,不要顾虑太多。”

  于亮说,这些心理疏导对他的帮助特别大。‘管教’会跟他讲案件,让他学会面对,此外,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心理疏导,小如刚进看守所时的饮食不适应,大至“精神压力大的想不开”。

  “马上就要出去了”,于亮对记者说,接着的是一声短促的轻笑。

  除了一般在押人员,自2010年5月起,上海市第三看守所成为沪上唯一集中关押一审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和刑事拘留以上艾滋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管场所。

  上海市第三看守所所长李立新介绍,该所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立长效协作机制,由其派遣专业医护人员驻所负责医疗巡诊、消毒防疫、健康检查等,实现医疗工作社会化。

  在卫生中心,B超诊断仪、血常规仪、血生化仪等医疗仪器齐全,第三看守所医务科科长杨树良说,“涉艾”人员是重点,该所也与社会医疗机构合作,取得在艾滋病检测、治疗等方面的专业支持。他介绍,一般达到治疗标准后,相关医生会去征求在押病人的意见,“如果同意治疗,就开始办证,药物就可以到了,整个治疗是免费的”。

  阮峰在第三看守所任心理咨询师已有5年,对于“涉艾”病人,他说,常见的“破罐破摔、怨天尤人、报复社会”等问题这里都有。

  心理疏导有没有用?阮峰说,还是有用的,“人都是会思考的,原先可能是认知发生偏差”。

  他并强调,如果做心理咨询,都是一名咨询师对一名咨询对象,旁边不会有其他人。

  上海市公安局监管总队副总队长黄志介绍,担心涉案人员对“穿制服的”有天然抵触性,上海的监所现在还引入社会上的心理医生。

  这些监所里的独特“心灵良药”,犹如透过高墙的阳光,照出一片明亮之处,好让他们的人生继续下去。上海市第三看守所监区的入口,是苏州美院专家设计的浮雕墙:在勾勒上海城市地标建筑青灰墙中间,镶嵌出一扇飞翔着白鸽的蓝天白云之窗。所长李立新说,这意指“关上一扇门,打开一扇窗”。(完)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