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沙漠排污”背后是博弈力量失衡

2014年09月09日 09:3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日前,媒体曝光内蒙古和宁夏交界处的腾格里沙漠存在企业非法排污现象,新华社记者在中卫市采访发现,确有一家企业多年来将污水池建在沙漠中,并且已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目前该企业所在的老厂区已被永久性关停。周边村民反映,十几年来,企业一直违法排污,但却很少受到处罚。中卫市环保局介绍,他们日常也会对企业排污进行监管,但很少开罚单,因为认为只有搬迁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般的整改没太大实质效果。

  “十几年来,企业一直违法排污,但却很少受到处罚。”轻松一句话,背后得有多么沉重复杂的纠葛。因为企业是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也是为政者的政绩,甚至利益输送的源泉。利益的深度钳入,企业对地方的“奉献”,都可能导致为政者放低要求,网开一面,才会造成久病难治的环境污染。而具体的执法部门并无关停、搬迁的决策权,甚至开罚单也解决不了问题,或是开罚单也受到阻碍,只好踢皮球,踢到哪里算哪里。

  这种污染长期得以持续,关键是成本的获益者与承载者非并一个主体,而且两者的博弈力量极为悬殊。前者是企业利润的占有者,以及从企业身上获得税收、好处的地方政府及官员,后者是承载环境污染后果的民众,后者相对于前者软弱无力。

  还有,企业相对私域,为极少数人所有,而环境是“公地”,为“无数人”所拥有,难以进行产权界定,污染环境就是典型的“公地悲剧”,没有人真正出头伸张,即便伸张,也可能被当地以种种理由推脱掉,污染造成的后果需要今人甚至子孙来承担。

  可见,环境污染的背后,是博弈力量的失衡。对上,环境污染的获益者打着“发展”,“维稳”的招牌,像是以其盾防其矛,加之体系内的监管难避“内部人”的干扰,往往让各种防污治污法规和中央的三令五申变成强弩之末。对下,环境污染的获益者打着“税收”、“就业”的招牌,把污染问题掩盖掉了,往往畅行无阻。

  让环境污染这种得难偿失的现象减少(包括产业转型之后,因为高科技、低耗能、低污染也仍然有污染),只寄望于地方有环保意识,企业家有社会责任,仍然是不够的。最终需要改变目前这种博弈力量失衡的状态,中央要加大立法和惩处污染环境者的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沉痛代价;地方政府要做市场公正的管理者而非经济组织,要与企业脱掉太多的瓜葛,成为中立的力量;民众要成为制衡环境污染冲动的重要力量,这就要让民间环保组织发展壮大,让民间力量崛起,让公益诉讼完善起来。如此,地方才会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开辟新税源,从而减少或告别环境污染。

  总之,民众在地方发展中有话语权了,足可以左右地方发展方向,真正成为当地的“主人翁”,就可以“我的地盘我做主”,主动维护他们自己的生存环境。(湖北编辑 廖保平)

【编辑:杜雯雯】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