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可怕

2014年09月15日 15:14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笃行之,方能见实效

  人们发现,当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无人理会,很快其他窗户也会被打破,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破碎的窗户是一种集体暗示:打破它也没有关系。一个单位乃至一个社会,都会受到“破窗效应”的影响。当违反规章制度无人追究,那么规章制度也就沦为一纸空文。因此,当前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章立制必须着眼于提升执行力——有“破窗”,必补上。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可以说是法制建设中的老问题。最常见的就是交通规范:“中国式过马路”、各种超速超载……运动式抓一抓,好几天,严打一过去,故态复萌、甚至变本加厉。“破窗效应”累积的强大惰性,往往让有心治理者产生无力感,也使群众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质疑。

  为什么制度会无法执行?有时候是制度本身有瑕疵:要么缺少程序性或惩戒性,太过笼统,难以执行;要么处罚力度太轻,例如一些干部行为失范严重,但结果只是“罚酒三杯”。无论哪一种,都使本该刚性的法制成了“注水货”。然而,更常见的并不是缺制度,而是缺执行。

  缺执行,最缺是那些较真碰硬、得罪人的执行。拆违拆到领导家里,还敢不敢拆下去?一些干部就“放软档”了,回避矛盾,掩盖问题,甚至对违规违纪问题眼开眼闭,使制度管人管事的功能弱化,变得刚性不足、“灵活”有余。上行而下效,制度对其他干部群众的制约力也就化为乌有。

  缺执行,往往也不是不执行,而是选择性执行。一些干部在执法中,采取实用主义态度,为我所用,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通,对别人“铁面无私”,对利益相关者就“法外容情”,甚至形成内部利益同盟,集体“闯红灯”,比如搞“小金库”、顶风违规“三公”消费,最可怕的是,有人把制度视为私法,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缺执行,但乱执行倒是屡有所闻。把经念歪,是一些干部的“特长”。说得轻些,是懒得学习,对政策精神理解不透,盲目照抄照搬;说得严重点,就是别有用心,以破坏制度的实际效果来挑战制度。

  缺执行,还反映了干部的水平和素质问题。有些人的为官之道就是“向上看”,执行力度与上级强调和检查的程度成正比,上级不关注的,他就不执行;还有些干部根本就不懂业务、不懂法,制度出台多年,还一问三不知,像这样的干部只能说是尸位素餐,群众当然看不过也信不过。

  所以,“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可怕”。制度之笼,决不能是四面漏风的破房子,否则,“关住权力之手”就是一句空话,一切社会发展都将失去制度的保障。制度的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命运,让制度活起来、硬起来,唯有有法必行,才能让制度建设有效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提升执行力,离不开正确的思想出发点,要从价值观、责任感和纪律性入手,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提升执行力,更需要找准突破口,就像中央抓反腐、抓“三公”开支那样,一抓到底、毫不手软,为社会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提升执行力的长效机制,也离不开严格有效的监督。除了组织内部要把执行作为评价和奖罚干部的核心指标,更需要依靠广大群众和现代传媒手段,形成理性和畅通的监督氛围与渠道。(施平)

【编辑:高辰】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