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谣言在微信朋友圈里屡现 缘何缠上“朋友圈”

2014年10月24日 14:34 来源:海口晚报 参与互动(0)

  “专修楼房漏水面包车偷小孩卖器官。”“医院昨晚会诊一名12岁男孩,现高度怀疑患者吃了含有鼠药的鼠肉烤串。”“16号台风乌鸦即将来袭,风力将达18级。”近期以来,这样的谣言在微信朋友圈里屡屡出现、流传甚广。

  这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谣言,为何盯上了微信朋友圈?防范遏制朋友圈谣言,有啥好办法?连日来,本报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传播之乱

  A

  “请照看好自己的宝贝!”这两天,一条关于孩子出行安全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内备受关注。消息称,最近,在海南各市县大街小巷,有一批安徽牌照的“专修楼房漏水”的面包车专门趁大人不注意抓小孩来卖钱,有些还是贩卖器官。这则消息出来后,引起了众多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和担忧。

  10月20日,“海南警方”官方微博对此进行辟谣,指出海南并未接到类似案件的报警,请群众不要随意转发,而且专修楼房漏水拐卖孩子的谣言也还有“各地版”。

  另一条“消息”同样传得有板有眼。9月25日,不少市民在微信上收到这么一条信息:“市中医院昨晚会诊一名12岁男孩,小男孩突然鼻腔及消化道广泛出血,家长迅速送到医院,经医生检查凝血酶180(正常11-15),工作了这么多年,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差的凝血指标。追问病史发现患者那天之前曾吃过肉串,由于目前最常用鼠药的主要成分就是抗凝药,现高度怀疑患者吃了含有鼠药的老鼠肉。”

  看到这样的信息,不少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进行转发,以至于更多人知道了这条“消息”。但随后通过向海口市中医院、海南省食药监局核实,确认纯属谣言。而且通过网络搜索发现,“12岁男孩吃鼠肉烤串住院”的消息在昆明、贵阳、长春、上海、北京等10余个城市先后出现,通过微信等渠道在家长之间疯传。无一例外,这些消息均被当地媒体证实为谣言。

  除了上述这类披着“关乎百姓民生”外衣的谣言外,不少谣言还很会紧贴社会热点。最为典型的当属今年3月初出现的一系列“暴恐”谣言。由于3月1日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暴恐案,引起全国广泛关注。谣言接踵而至,微信朋友圈盛传有“暴恐”分子来我省,这些谣言引起不少人不安甚至是恐慌,大家在询问消息真假的同时,也在各自的朋友圈中不断转发,导致谣言越传越广。后经警方辟谣,事情才逐渐平息。

  生成之因

  谣言为何得以在微信朋友圈生成并传播?海口市公安局网警支队副支队长廖绪德认为,制造网络谣言者有几大类型:有的是博眼球,引起关注炒作自己;有的是竞争对手之间的相互攻击;甚至有的是出于各种目的有意制造重大谣言,造成社会恐慌,甚至达到个人或利益集团的目的,故意抹黑竞争对手,甚至制造政治谣言。

  前段时间,有关“幼儿服用尼美舒利退烧药导致死亡”的谣传在微信朋友圈中传播。虽然之前不少媒体曾辟谣,但不少家长仍忧心忡忡。“像尼美舒利退烧药谣言就是一种商业领域的攻击,是别有用心的恶意攻击对方。”廖绪德说,该起谣言就是一些别有用心者在误导消费者,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他们抱着破坏对方名声的目的,在网络水军的助推下扩大了公共卫生领域网络谣言的传播,让相关的药业公司损失惨重。

  另外,微信朋友圈中,信息往往先是基于“熟人”关系散播,很容易扩散。廖绪德认为,大家常常会看到不少信息含有“不转遭遇厄运”等内容,就是抓住了公众担心出事等心理,不转容易导致内心惴惴不安。

  “我对微信群里的小道消息和一些与公众息息相关的传言,总会特别地关注和在意,看到有人附和我也会参与进去,甚至随手就转发了。”网友“大智大悲”接受采访时称,他的做法其实是一种猎奇的心态,甚至是“猎恶心态”,一般也不去探究真假,只是借信谣、传谣之机发泄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连是真是假也懒得关心。

  市民吴进平则表示,他虽然看到谣言不会随手就转,但对此类的信息并不是很排斥,“毕竟一些谣言看起来总契合当时的社会现象,我宁愿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

  “不少人虽然可能知道是不实消息,但依然做出转发、传播等行为,其实是内心深处焦虑的一种表现,这是一种引发谣言的原因。”心理学专家、海南医学院教授岳筱雯认为,现实社会中,由于社会问题和工作生活的压力会让人产生焦虑,而这些焦虑需要一定方式的宣泄。因此,大量谣言通过微信等形式散布,制造谣言的始作俑者正是利用这些因素达到自己的目的。

  散布之祸

  C

  不少受访者在谈到微信朋友圈谣言时认为,一旦有涉及公共卫生、自然灾害、暴恐等敏感问题的信息,大家就会寻找信息中契合自己心理期望的内容并予以相信、传播,但很多人跟风转发、传播过程中,却不清楚这些虚构的信息对社会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和影响力。

  “谣言对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干扰。”海口市公安局网警支队副支队长廖绪德表示,随着微信朋友圈等网络载体的无限夸大,谣言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这些谣言传播到公众那后,如果缺少辨别真伪的能力,那么谣言就成了大家眼中所谓的“真实”,长期接纳此类信息后,不管多真实的信息也会在权威和质量等方面大打折扣,严重干扰了大家的正常生活,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庞京城表示,谣言通过瓦解事实真相的方式,对社会信任体系产生摧毁性的巨大负面作用,一些社会的阴暗面被无限制地放大、扩散,从而不断导致矛盾的激化,甚至无中生有进行恶意攻击,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极大的威胁,让民众对社会和政府降低信任。

  不少网友认为,谣言不仅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增加辟谣的社会成本,还会增加普通大众的生活成本。网友“豆奶”说,一个关于孩子在校安全的谣言,总会让相信谣言的家长多加几分操心,而在增加操心的同时,必定会付出很多的努力。“比如家长可能不敢再让孩子自己回家,宁愿大老远天天亲自接送上下学,如此一来,生活成本无疑上升,还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应对之策

  D

  面对谣言该怎么办?常常关注主流、权威媒体消息的市民陈驹说,碰到朋友圈里盛传的抓人眼球的消息,在不知道真假的情况下,他会设法求证。“比如前段时间许多市民微信朋友圈中所盛传的16号台风乌鸦即将来袭,风力将达18级的消息,我就是上网去查阅了资料,确定是谣言。”陈驹说,只要抱着一定的怀疑态度,每个谣言的背后总会发现其内在的虚假,关键是多对比、少盲从。

  另有不少网友表示,阻击谣言的传播,需要依赖权威主流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联合建立辟谣平台,及时对可能存疑的信息邀请权威部门答疑解惑。对于网络谣言要依法进行严惩,不能不了了之。

  “从法律角度来看,谣言在一定范围内传播时,当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或再次传播次数达500次时,按刑法规定将会构成犯罪。”海南阳光岛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剑说,有些网友的微信朋友圈人数非常庞大,一条谣言在里面一传播,就有可能触犯法律。

  海口市公安局网警支队副支队长廖绪德认为,现在的谣言之所以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很大程度上和很多人不清楚转发谣言也要负法律责任有关。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谣言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涉及到商业竞争等方面,还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廖绪德提醒,在辨别消息真假过程中,要看它是否符合事实逻辑、所提内容是否自相矛盾、权威媒体是否进行报道。如果当事人在主观意识上能判断该消息是谣言或是虚假信息,不管是原创还是转发,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希望广大人民群众引以为戒,不要从事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等扰乱公共秩序、制造社会恐慌的行为,不要轻信、传播未经官方证实、发布的信息,共同维护好社会秩序。

【编辑:叶攀】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