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窃贼戴手套开窗入室 警方从窗旁提取汗液DNA破案

2014年10月30日 15:12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指纹、DNA是人类独一无二的身份密码,也是各种犯罪现场的破案密码。小偷不经意的一次触碰,杀人犯悄悄掉落的一根毛发,都可能让最精心的犯罪计划“功亏一篑”。然而,侦查人员又是如何从混乱的案发现场找寻这些散落的痕迹?

  记者专访西城公安分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侦查员刘垚,走进刑侦技术的神秘领域,看女技术员怎样让罪恶无处藏身。

  意外

  技侦大队不“神秘”

  走进技术大队的办公室,记者的第一感觉有些“失望”。本以为该像美剧《CSI:犯罪现场调查》里展现的那样,穿着白大褂的技术人员,摆弄着各式各样的高精尖仪器,说着常人听不懂的术语。可眼前看到的就是一间寻常的办公室,几张办公桌,电脑、档案柜……唯一不那么寻常的是,办公室里只有等待记者采访的刘垚一人。

  “我们的‘战场’不在这里。”刘垚解释。这个80后的年轻女警留着一头齐耳短发,人长得精瘦利落,说话快人快语,外向的性格一眼便知。

  听记者提起《CSI:犯罪现场调查》,刘垚眼里闪着光,顿时欢快起来。原来她也是这部美剧的铁粉。看着里面一帮美国科学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找寻证据,锁定真凶,刘垚总有些血脉贲张。

  只是,作为同行,她更关注的不是剧情,而是里面形形色色、神乎其神的技术手段。

  刘垚告诉记者,像美剧里那些微量物证鉴定,甚至能给整车提取痕迹,咱们现在还做不到。指纹、DNA、足迹这些传统手段,仍然是目前的刑侦技术三宝。

  别看刘垚年纪轻轻,工作9年来已经勘查过盗窃、凶杀、抢劫、强奸、爆炸、投毒、纵火等各类案件现场4200余起,提取指纹、足迹、DNA等痕迹物证1100余件,通过指纹比对直接破案100余起,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供线索并破案720余起。

  随着她的介绍,刑侦技术从神秘面纱中显露真容。

  指纹

  破案之手

  指纹在行内被称为破案之手,早期的刑侦技术基本上就是靠现场提取指纹破案。

  刘垚说,普通人看指纹,也就数几个箕几个斗,在技术人员眼中,勾、眼、桥、棒、点、起点、终点、连接点……这些细微的特征点的排列组合,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几乎伴随一生不变的身份条码。只要在现场提取到指纹,就能把嫌疑人与犯罪行为紧紧锁定。

  可是,案发现场那么多东西,从房门到水杯,如果都一一刷了找指纹,还不得累死?

  刘垚笑着解释,技术侦查的过程就是侦查员和嫌疑人不见面的较量。“我们进入现场,就是还原嫌疑人在现场的轨迹,可以说是把自己当嫌疑人,以此分析他可能去过哪儿,摸过什么东西。从这些地方再去找寻可疑指纹。”

  在一起盗窃汽车后备箱财物的案件中,刘垚在现场反复“模拟”着嫌疑人一步步盗窃的动作。嫌疑人首先通过技术手段打开了被盗奥迪车的车门,不过,车把手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他打开后备箱盗窃财物,刘垚看了看,后备箱盖上也没有指纹。

  “要打开后备箱就得……”刘垚手上比划着,脑子里把自己当成那个贼,想着如果自己盗窃应该会做哪些惯常的动作,把每个环节嫌疑人可能触碰到的部位逐一找寻。

  当她摸索到后备箱一个很不起眼,却又是必经的位置时,用磁粉一扫,嘿,里面真就印着一枚清晰的指纹。

  这一枚指纹勾连出了全市百余起盗窃汽车后备箱案件,14名嫌疑人最终落网。

  足迹

  揪出潜伏的贼

  去年9月12日晚,广安门外大街一小区发生入室盗窃案件。被盗的事主是位女古董商,当天傍晚回家走到楼下时偶然一抬眼,居然看见自家的灯亮着。女事主赶紧叫上物业人员上楼查看。

  出电梯时,两名陌生男子正好从她家中冲出来,顺着楼梯跑了。物业人员没追着人,只好先守住楼梯口。事主进屋查看,8万余元现金丢了。

  接到报警后,刘垚和同事赶赴现场勘查。

  这已经是女事主家第三次被盗了。第一次是在半个月前,由于经常要进行大额现金交易,女事主将大量现金藏在家中,一次就被盗窃80余万元。过了几天,贼又去了,只是这次没有捅开房门,无功而返。显然,尝到了甜头的窃贼拿事主家当提款机了。

  由外向内梯次推进勘验是技术侦查的原则,房门是勘查的第一步。刘垚在单元门上提取到一枚可疑足迹,而事主家防盗门和门锁却没有被撬痕迹。刘垚判断,这是一伙技术开锁窃贼。

  古董商的家是一套150平方米的四居室,室内翻动混乱,报警前已经有不少人进出过现场,给勘查工作带来了不小难度。

  刘垚和同事关上灯,用勘查灯一点点推进,寻找遗留在现场的足迹数量和分布情况。

  黑暗,是刑侦技术人员再熟悉不过的。他们的日常工作就与黑暗相伴,甚至可以说是不见光的工作。

  进入现场,技术人员都会拉上窗帘,打开勘查灯。在特殊光源的作用下,地上的鞋印、桌上的指纹,这些难以察觉的痕迹便会清晰暴露。

  摸黑找了40多分钟,刘垚和同事在客厅地面上发现了十余枚不同的足迹,经与事主等相关人员逐一排除,筛查出4个人的可疑足迹。

  不用说,这拨贼共有4个人。可是,刘垚发现,现场有三个人的足迹有进有出,还有一个人的足迹只有进屋的。

  刘垚说,足迹可以清楚显示嫌疑人的行动轨迹,而有进无出的足迹就说明,有一个窃贼进了屋却没有原路出去。要么他就是从窗户等其他通道逃走,要么就是——没跑!

  “这个人是没跑吗,那他现在在哪?”想到这儿,刘垚和同事顺着嫌疑人留下的足迹在屋里寻找,发现了这串清晰的足迹奔向了厨房。

  厨房有动静!“谁在那儿?快出来,警察!”两人大喊一声,探身进了厨房,一眼就看见角落里缩着一个稚气未脱的小贼。两人冲上去,当即把人抓了。从他身上起获9000余元赃款和三张身份证。

  随后,他们将从现场提取到的鞋印、指纹和DNA检材样本进行筛查比对,核查出在逃的三名嫌疑人,并在全市串并上了30余起同类案件。

  现场痕迹物证为破案提供了重要依据,警方据此先后抓获8名犯罪嫌疑人,打掉了这个从2012年起流窜全国,作案百余起的盗窃团伙。

  这是刘垚第一次在现场碰到贼。平日里,技术人员的工作都是在空无一人的案发现场寻找痕迹,根本没有正面与嫌疑人对话的机会。事后,刘垚也一阵阵后怕。“好在这个贼没反抗,否则现场只有我们两个人,一直在闷头查找线索,屋里又黑,嫌疑人如果有家伙,我们俩可就危险了。”

  DNA

  遮不住的痕迹

  刘垚说,如今,指纹、DNA这些技术手段已毫无秘密可言,犯罪分子也都有了反侦查意识,作案戴手套、口罩,甚至是穿事主的鞋,尽可能掩藏自己的身份。

  一边处心积虑掩盖犯罪痕迹,一边抽丝剥茧寻找破案密码。几乎没有机会与嫌疑人斗勇的技术侦查员擅长的就是斗智。

  刘垚骄傲地说:“只要作了案,即便准备再充分、预谋再周密、也会留下蛛丝马迹,我们也有办法把他揪出来!”

  今年5月14日,西城区一处平房发生入室盗窃案。案发现场的塑钢窗被扒开了,锁都变了形。事主家里的电脑显示器被搬走了。在窗框上和屋里,刘垚发现了很多粗线纹手套的痕迹,很明显,嫌疑人是戴着手套作案的。

  刘垚分析,嫌疑人想戴手套避免留下指纹,可要拆卸电脑显示器,连线、旋钮都是必须接触的地方,而且戴着手套多有不便,他会不会摘掉手套作业?不过,刘垚把这些地方都采集了,却没有发现DNA和指纹的痕迹。

  没有指纹、没有DNA,如何确定嫌疑人?细心的刘垚灵机一动,当时是夏天,嫌疑人很容易出汗,如果能提取到嫌疑人的汗液,就很可能发现DNA。

  很快,窗框上的手套印引起了她的注意。“嫌疑人要扒开塑钢窗肯定用力不小,如果有汗液遗留,这是最可能的地方。”刘垚仔细地在窗户周边进行仔细寻找着,真就让她取到了DNA。

  凭借着这个有力证据,这个系列破窗入室盗窃案的嫌疑人落入法网。(孙莹)

【编辑:高辰】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