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老人好骗”是全社会的一道思考题

2014年11月13日 16:09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前天的央视《今日说法》栏目,讲了一位南京老人被骗的故事,让人看得直跺脚——

  在南京化工园做小吃生意的杜师傅,有一天接到了“上海公安”来电,说他涉嫌犯罪,必须将存款转到警方“专用账户”查验。老人信以为真,慌忙跑到附近银行,准备将3万多元血汗钱悉数汇出。银行保安见他神色反常,随即进行劝阻,杜师傅不依,双方争执不下,为此惊动了警方。汇款未遂的杜师傅不死心,第二天又换了家银行汇款,再次被细心的工作人员拦下。最后,在社区民警的耐心解释和说服下,老人才如梦初醒。

  节目中,骗子的诈术并不高明,甚至已有点过时,但老人硬是深信不疑,心甘情愿地上套。不过,这可不是极端个案。警方介绍,仅在南京化工园公安分局辖区内,各银行柜台去年一年就堵截了各类电信诈骗98起,涉案金额129万元,其中绝大多数涉及老年人。想想看,在整个南京、江苏乃至全国,这个数字该是怎样的一个量级,而这还只是电信诈骗一个门类。老人们的总体“安全指数”,于此可见一斑。

  “老人好骗”是许多人的经验判断。《中国青年报》近日所做的一项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直观印象:一项对8761人进行的调查显示,90.3%的受访者发现当下针对老人的骗局非常多,同时有94.2%的受访者感觉身边的老人容易上当。为什么针对老人的骗局特别多?44.3%的受访者认为是老人难以分辨骗局。这一调查,值得人们继续追问:为什么像杜师傅这样的老人难以分辨骗局?对此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正如有首老歌所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今天的世界,已经深深打上互联网烙印,新知识、新信息层出不穷。传播学里有个著名的假说:面对外界信息,不同人群由于接受能力不同,会形成截然不同的知识差距,这就是所谓的“知识沟”。借用这个假说,我们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的老人在总体上属于“信息弱势群体”,与年轻人相比有明显的信息落差。许多老人不仅不会用网银、玩网购、在网上搞定日常生活,就连最基本的上网、用手机都有困难。这种信息落差,也就容易被不法分子和奸商利用。关爱老人,尤需缩小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信息鸿沟,提高他们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与判断能力。

  解好“老人好骗”这道题,需要公安机关切实肩负起打击违法犯罪之责,也要诸如银行这样的专业机构做好把关,还得靠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中多做科普、常加提醒。但这还不够。老人好骗,往往也与家人尤其是子女的关爱不够有关。子女与老人疏于交流、长年“空巢”的老人增多,都使得老人在接受外界信息上趋于封闭、感情上更加孤单,也就更难识破“养生保健”、“投资理财”、“警方来电”之类暗藏陷阱的诈术。对老人,子女既要“常回家看看”,也要对老人时常提个醒、遇事多商量,减少他们上当受骗的机会。老人平安,既是家庭之福,也是后辈之责。 □左中甫

【编辑:叶攀】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