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遏制“突击花钱”拷问预算监管

2014年11月19日 15:21 来源:南宁晚报 参与互动(0)

  刚刚披露的10月财政收支情况显示,1—10月,全国财政支出约11.4万亿元,完成预算74.2%。按照年初2014年全国财政支出153037亿元的预算,11月和12月全国财政支出将高达39484亿元。这意味着全年超四分之一的财政资金在最后两个月内集中花掉。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年末“突击花钱”现象再次出现。

  (11月18日《第一财经日报》)

  年末突击花钱一直备受舆论诟病,似乎成了难以治愈的政府顽疾。盘点年末“突击花钱”的成因,或不外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预算方案出台滞后导致政府资金到位迟。由于全国人大每年3月份才会开会批准中央财政预算,这就形成了第一季度地方财政无钱可支的“空窗期”,加之层层拨付的程序流转,预算资金年中或年底到位并非虚言。其二,一些由企业垫资兴建的工程项目,只有经过年终验收后才能结算支付。其三,“以支定支”的财政预算体制极易诱发“公家的钱不花白不花”心理。按照当下惯例,财政部门在审批政府部门预算时,一般会以上年度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为依据,若上年度有结余不仅会被全部收回,还可能致使下一年度预算批准额度有所削减。也就是说,年末不能花掉年初安排的财政预算,不仅不是“节约有功”,反而被质疑“花钱不力”。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财政部官员常常对“突击花钱”的说法不以为然,声称此举“并不违反预算管理规定”,所谓“突击花钱”不过是“集中支付”而已。不过,“名词”更换未必能够消除人们的疑虑。合规未必合理,更难言科学。为年终“突击花钱”释疑,还需对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比如为适应预算滞后的惯例,可提出有别于自然年度的“财政年度”概念,让“年终”的完税和花钱成为“年中”的收入与支出;加强对政府部门预算的审核与监管,既要防止为提高预算基数而虚列项目的随意要钱,又要规避图省钱不办事的懒政不为,要建立鼓励政府部门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均衡支出、财尽其用、节约受奖的预算监督体系。

  围观“突击花钱”,财政部门要读懂民众担忧“乱花钱”、期盼政府替纳税人管好“钱袋子”的善意诉求。如何确保公共预算支出的科学合理与高效,考验着财政“管家”的履职诚意和理财智慧,期待年末突击花钱不再年复一年、“涛声依旧”。

【编辑:叶攀】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