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消灭海关“硕鼠”要编好监管笼子

2014年11月20日 09:57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一场突击行动,在深圳沙头角海关旅检四科办公室,办案人员当场查获108万元,多个信封注明分账“清单”。走私车辆按次收费,小轿车1200元/次、商务车1500元/次,海关关员每人每月受贿至少几万元。

  一群潜藏在海关系统的“硕鼠”,竟然可以掘取如此多的不义之财,巨大的数额令人触目惊心。每人每月受贿至少几万元,依赖于手中的权力,敢于为走私行为大开方便之门,几名海关工作人员的作为实在嚣张。诚然,几个“硕鼠”已经原形毕露,但事件留给我们的反思却仍在继续。

  如果,不是检察机关的主动介入,这样一起集体受贿案恐怕还很难浮出水面。毕竟,根据深圳海关监察部门表示,对关员参与走私“毫不知情”,直至旅检四科被一窝端才“恍然大悟”。如此之下,“灯下黑”的客观环境中,内部监督形同虚设,依赖于海关内部的自我“净化”,很难产生理想的监管效果。

  其实,根据当地很多老百姓的说法,他们不断反映,举报往往石沉大海,举报电话成为了通风报信的工具。那么,到底是监管部门没有收到举报信息,还是在见到举报信息后成为了“内鬼”呢?毕竟,事情确实蹊跷,为何眼皮子底下的走私行为,咋就让海关监察部门的相关人员看不到呢?

  事实上,在报道事件中,海关工作人员的权力明显过大和集中,并且容易披上“隐身衣”。比如,沙头角海关缺少风险布控机制,查哪部车、不查哪部车完全由旅检四科负责人决定。而在其他口岸,抽查指令一般由风险控制部门下达给现场检查部门。如此,既当裁判员又运动员的执法模式下,海关工作人员权力过于集中,而外部监督无法及时渗入,缺乏自律意识必然会催生腐败窝案的滋生。

  对于这种现象,依赖于外部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必然存在漏网之鱼,不能产生无缝隙的覆盖效果。沙头角海关的腐败窝案,不过是一个范本而已,哪些地方海关部门还存在类似现象,恐怕也很难说得清楚,需要深入挖掘和查实。纪检监察部门的介入,只能起到事后补牢的作用,而不能防范腐败行为的发生。因此,就应该编好监管笼子,将腐败行为置于阳光之下,不给其遁形的空间和机会。

  根本上而言,海关工作人员的执法权,有必要采取分权式模式,避免权力归于某个集中点,追求制衡效果。有必要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监督部门的责任,对于包庇隐瞒内部人员贪腐行为的责任人,给予相应的惩罚和制裁,倒逼他们主动监管。同时,更应该畅通外部监督举报渠道,拓展公众监督平台,在细节处发现腐败行为的蛛丝马迹。(刘建国)

【编辑:和星晨】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