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审视“念斌案”应摒弃道德站位

2014年11月26日 09:31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念斌涉嫌什么罪名你们难道不清楚吗?”11月24日,福建省平潭县公安局法制大队负责人这样回复念斌的姐姐念建兰。此前,念斌曾两次因“犯罪嫌疑人”身份办理护照遭拒,出入境管理部门回应称,平潭县公安局已于9月对他重新立案侦查。

  曾四次获死刑最终又被无罪释放的念斌,一直被视为冤假错案的典型代表,被舆论无数次关注与提及。如今,念斌再次成为犯罪嫌疑人,被禁止出境,且事先并未通知,一时之间引舆论哗然。“最高法都说无罪了,怎么又成嫌犯了?”“8年未查清的投毒案有了新证据?”“司法效率该提高了”“念斌再成嫌犯,让此案离公平渐行渐远”……类似的批评与质疑,可谓甚嚣尘上,在这些人的固有认知下,念斌就是无罪的。

  这样的情绪表达,有人性化的一面,因为这多少有点保护弱者的用意。众所周知,念斌案折腾这么多年,最终结果却是“无罪释放”。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念斌的权益,确实受到了侵害。本来以为最高法的认定就是正义的到来;但念斌又再次成为嫌犯,相当部分的公众不免难以接受。一起案件如此反复,折腾的不只是人力财力物力,还有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不过,类似的道德站位,未必代表了主流的声音,因为这样的道德站位,难免感性甚于理性,并不利于案件公平公正地进行审理。众所周知的常识是,司法不能被舆论所左右,但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就念斌再成嫌犯而言,诚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洪道德所言,“法律没有规定宣告无罪的公民不能成为新的侦查对象”,“侦查机关也没有义务告知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或者立案调查的依据。”这意味着,当前对念斌案重启立案侦查,只要其有新的证据,在程序上就是合理合法的。

  既然如此,我们又当如何审视该案呢?自然是摒弃道德宣泄。念斌案如今的任何进展,都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也会被置于放大镜下来审视。在这样的现实境况下,念斌可以说已经不再是弱势群体了,如果当地警方重启立案侦查有新的证据,那自然是好的;如果没有新的证据,那只会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在舆论的热议下,当地倘若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公众情感的天秤只会更加倾向于念斌。

  我们关注任何冤假错案,都是为了呼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是最起码的社会秩序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就此来说,对于任何案件,我们都不能被情感或道德所左右,毕竟,在法律面前,没有弱者,只有公平与正义。就如今来说,我们希望“念斌再成嫌犯”一案是行驶在法律轨道上的,如今的各种“不接受采访”“不予告知”只是为了案件更好地推进;也希望公众摒弃不必要的道德站位,让案件更好地依法办理。唯有营造起理性的氛围,此案才能获得一个多赢的结果。 □龙敏飞 昆明

【编辑:叶攀】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