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重庆今起严查七类交通违法行为 超速是第一杀手

2014年12月02日 10:27 来源:重庆晨报 参与互动(0)

  今起严查超速、超载、酒驾、闯红灯等七类交通违法;本报记者梳理典型案例

  今天是第三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今年的主题是“抵制七类违法 安全文明出行”。公安部昨天发出通知,部署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在12月2日开展统一行动,集中查处超速、超载、酒驾、毒驾、闯红灯、占用应急车道、不礼让斑马线等七类突出违法行为。

  截至目前,我国机动车超过2.6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数量已达3亿,驾驶人数量、机动车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一。

  从近年交通违法查处情况看,这七类违法行为占所有交通违法行为总量的近四分之一,而超速更是位列首位,是“马路第一杀手”。超载、占用应急车道常见多发,毒驾已成为严重危害交通安全的新问题。从危害程度看,超速、超载、酒驾、闯红灯导致的交通事故量大、恶性程度高;占用应急车道危害群众公共利益;不礼让斑马线妨碍行人通行权利,直接危及行人生命安全。

  按照部署,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将在高速公路强化路面巡逻和视频巡查,加大现场纠违和处罚力度,集中查处超速、占用应急车道违法行为;在城市重点加强对酒驾、毒驾、闯红灯、不礼让斑马线等违法行为的执法管理,加大城区餐饮、娱乐场所等重点区域管控力度;在农村,及时查处和纠正农村面包车、接送学生车辆超员载客、酒后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

  此举旨在呼吁广大交通参与者自觉抵制这七类交通违法行为,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安全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文明礼让意识,努力形成“遵守交通法规光荣,违反交通法规可耻”的社会氛围。

  酒驾

  醉驾入刑三年 酒驾事故下降1/4

  数据:自2011年醉驾正式入刑以来,公安机关严格执法、广泛宣传,三年来,全国发生涉及酒驾道路交通事故的起数和死亡人数较“醉驾入刑”前同比分别下降25%和39.3%。

  案例:11月19日晚10时,渝北区茨竹镇华蓥中学附近,一辆停靠在路边的小货车被一辆黑色越野车撞坏,越野车司机驾车逃逸。

  交巡警兴隆大队民警驾车行驶至离华蓥中学还有3公里路段时,发现一辆黑色越野车侧翻在公路边的沟里。经过检查,车内无人,现场看不到碎片和撞击的痕迹,民警推测,该车极有可能就是报警人所说的肇事逃逸车辆。在该车附近,民警发现了驾驶员李某,经过两次酒精吹气测试,该男子酒精含量分别为100mg/100ml和143mg/100ml,已达到醉驾标准。酒醒后,李某对其酒后驾车肇事逃逸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

  危害:饮酒后驾车,人的手、脚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同时,驾驶人对光、声刺激反应时间延长,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如眼、手、脚之间的配合功能发生障碍,因此无法正确判断距离、速度。

  饮酒后可使视力暂时受损,视像不稳,辨色能力下降,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辨别、判断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同时饮酒后视野变窄,视像模糊,对处于视野边缘的隐患难以发现。

  超载

  导致车辆性能改变 易发恶性事故

  数据:据统计,2013年全国一次死亡5人以上的事故,涉及货车超载的近20%。

  案例:11月28日下午三点半,九龙坡区交巡警支队白市驿大队正在走马小学路段对过往车辆进行依法检查,民警在对一辆面包车进行检查时发现,该车内装了十几个小学生。据了解,孩子的家长因为工作原因不能按时接送孩子,于是雇用其每日接送。

  该车原本限载8人,但加上驾驶员一共载了14人,车内除了司机,没有一个照看孩子的成年人。民警依法对驾驶员进行了处罚,并对其进行了安全教育。

  危害:一旦超载会使车辆安全技术性能发生改变,关键部件受损严重,如焊点断裂、车架变形、发动机负荷过大,大大缩短车辆的使用寿命,同时会导致车辆制动性能严重下降。

  超载行驶会使轮胎发生变形,加大摩擦,导致轮胎寿命缩短,极易发生爆胎事故。同时,超载后转向沉重,离心力增加,影响汽车操纵性能,制动距离延长。

  大货车超载违法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特别是恶性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主要表现为爆胎翻车、制动失效撞车等。

  超速

  时速50公里撞人 死亡率达60%

  数据:从近三年的统计数据看,全国发生的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交通事故中,因客运车辆超速导致的事故高达3成以上。

  在干燥水平路面上,时速80公里、制动距离约为70米,时速100公里、制动距离约为101米,而时速140公里、制动距离达到173米。

  实验表明:时速70公里,视力为1.2的驾驶人视力将会下降到0.7。

  车速越快,碰撞能量越大。如果时速为50公里,发生车祸时,车辆相当于从三层楼高度坠落;时速为100公里,发生车祸时,车辆相当于从十层楼的高度坠落。如果与行人发生碰撞,当时速为20公里时,行人死亡率为10%;时速为40公里,行人死亡率为40%;时速为50公里,行人死亡率约为60%;而时速达到100公里时,行人死亡率则为100%。

  案例:11月28日晚上8点半,渝北区悦来会展隧道内,一辆红色轿车侧翻在隧道中间。驾驶员任某身体多处受伤,被卡在车内昏迷不醒。

  据目击者辛某说,车祸发生时,任某驾驶的红色小轿车刚好超过他开的小车,其车速在100公里/小时左右,而隧道限速60公里/小时。

  占用应急车道

  加剧道路拥堵 极易造成事故

  案例:11月20日,渝武高速马鞍石大桥段,因为道路整修,路面有些缓堵。然而,不少车辆为了赶路,占用应急车道行驶。为此,高速执法人员现场对至少4辆私家车进行了查处,4名驾驶员分别被罚款200元,记6分。

  危害:一是延误紧急救援。占用应急车道,致使救援等执行紧急任务的车辆受阻,无法及时到达现场处理事故、排险、疏导、抢救伤员,甚至造成伤员、病人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的严重后果。

  二是加剧道路拥堵。当前方发生交通事故或遇到车多缓慢行驶时,部分驾驶人在应急车道和行车道内来回穿行、加塞,不断变线,干扰正常通行的交通流,增加了交通拥堵程度。

  三是极易造成事故。部分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后,没有按规定打开报警闪光灯并在规定距离设置警示标志,而是直接将车停在应急车道上维修;部分驾驶人疲劳时将车随意停在应急车道休息。

  四是形成负面示范。不按顺序排队行驶,占用应急车道,往往会产生极坏的负面示范效应,使遵规排队者因心理不平衡而产生效仿的念头和举动,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破坏社会风气。

  毒驾

  62万吸毒者有驾照 吸毒后开车更危险

  数据:据统计,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驾驶人达62万余名。近年来,吸毒后驾驶车辆已成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新问题。

  案例:10月21日下午3点20分左右,南川交巡警支队事故预防及处理大队民警在工业园区巡逻,发现一辆黑色轿车正以“S”形轨迹行驶,示意该车靠边停下接受检查。不料该车不仅没停,反而掉头加速向东胜方向逆向行驶。

  正在服务站进行例行检查的民警接到信息后,立即携带执法装备,在工业园区大道东胜路口设卡。在前后夹击下,驾驶员最终被控制。经检查,车上和驾驶员身上均有吸食毒品工具,有重大“毒驾”嫌疑,民警当即将嫌疑人彭某带回作进一步调查。经查,该男子确系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

  危害:研究表明,吸毒后,驾驶人意志力、判断力、反应力严重衰退,方向感、距离感、时空感错乱,识别道路交通情况能力、肌体协调能力急剧下降,给行车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从主体特征来看,毒驾当事人隐蔽性强,大多数不具备明显外部特征,难以发现,往往要发生交通事故后经过检验才会发现为毒驾。

  闯红灯

  去年全国 因闯红灯致死600人

  数据:据统计,2013年以来,全国闯红灯违法行为导致道路交通事故2951起,造成600人死亡、3675人受伤。

  案例:11月18日晚上6点过,渝北区交巡警支队石船公巡大队民警巡逻到两江大道时,一辆蓝色大货车不顾前方正亮着红灯,从警车侧面呼啸而过。民警当即用执法记录仪拍摄了这辆疯狂货车的违法行为,驱车寻找这辆违法大货车。令民警更加惊愕的是,在两江大道另外一个红绿灯路口,还是这辆大货车,仍然无视正在亮着的红灯,猛冲过路口,继续狂奔。

  在两江大道与石统路交叉口,石船大队民警成功将这辆货车截停。驾驶员姓张,渝北洛碛镇人,是一名90后。当民警要求张某出示行驶证时,张某却支支吾吾。再看车辆本身,车子前后连一块牌照也没有,完全是一辆“裸车”。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民警依法对张某进行了记12分、罚款200元、扣留机动车的严厉处罚。

  危害:一是破坏通行规则。交通信号灯的主要作用是科学分配车辆、行人的通行权,使之安全、有序通行,闯红灯严重破坏了路权分配规则。二是发生交通事故几率高。无论是行人、非机动车还是机动车的闯红灯行为都会增加路口交通冲突,增加事故发生几率,危害极大。

  不礼让斑马线

  不仅威胁行人安全 还违背社会公德

  案例:去年9月23日中午,九龙坡区杨家坪中学附近红绿灯处,一的士突然冲向斑马线,当场撞到路边一男子和摩托车,造成一人骨折、一人截肢。

  危害:一是威胁行人安全。斑马线是行人安全通过道路的生命线,也是行人的法定路权,应当受到礼让和保护。不礼让斑马线易造成人车碰撞事故。

  二是违背社会公德。行经斑马线,汽车与行人抢行,侵犯行人路权,是倚强凌弱,相对于酒驾、闯红灯、超速等交通违法行为,不礼让斑马线违法行为非常普遍。 记者 王梓涵 陈翔 实习生 彭静 报道

【编辑:叶攀】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