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该以怎样的立场,推动民众依法维权?

2014年12月10日 08:58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广东省珠海平沙一百多名老人因不满30多年前的企业改制中,身份从国家干部转换为企业职工,退休后待遇较公务员相差较大,奔走信访十余年。为了引导这群“信访户”走法律途径,当地镇政府去年通过一家镇属国企垫付了26万元诉讼费,帮助老人请律师打官司告自己。但对此,区、市两级法院均不予受理。(12月9日《南方都市报》)

  “政府花钱,请信访户告自己。却无奈,两级法院均拒不受理”。这堪称一波三折的剧情,自始至终都给人一种凌乱之感。当然,就最终结果来看,纠纷依然存在、上访还在继续,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可必须厘清的是,即便“诉诸法律,定纷止争”的良善初衷最终落空,可当地这份难能可贵的“新尝试”,还是应该获得起码的认同。

  真正的法治思维、真正的法律信仰,不仅意味着将纠纷诉诸于司法轨道,也意味着对法律裁决持尊重态度。事实上,平沙镇政府请上访户“告自己”,也有着相似的考量:“如果法院判决老人应恢复待遇,政府就按判决执行;如果法院判决老人的要求不合理,老人们也可以息访。”然而,为什么被法院“拒绝立案”的老人们,仍旧会执着地继续信访呢?是因为,法院方未给出有说服力的理由?还是因为,老人们偏执过头、不愿服输?

  见证此事的来龙去脉,必须承认的是,法律裁决绝非每次都可定纷止争,其势必要有两个前提兜底。其一,公正公平的司法程序,以及对裁决结果的充分阐述;其二,诉讼双方具备健全的法治认知,能够对司法过程和后果给予充分尊重。需要追问的是,平沙镇不惜重金垫付诉讼费,却只换来了一切如旧的结局,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26万之巨的支出,除了彰显法治决心之外,又有多少现实的意义?

  或许,此事亦在提醒政府部门,宣示法治思维、践行法治立场,同样要考虑费效比,要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垫付诉讼费聘请律师的做法,诚然也是选择之一,可终究投入太大;与之相较,引导当事人与当地公益性的司法援助中心对接,是不是更为合适的做法呢?一言以蔽之,行政部门固然有义务,鼓励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纠纷,可这并不意味着,其可以毫不顾忌地动用公共财政,为少数人群的诉讼开支买单。 □蒋璟璟(华西都市报评论员)

【编辑:叶攀】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