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驱逐签名”是一场不忍睹的戏

2015年01月09日 09:28 来源:检察日报 参与互动(0)

  某位媒体从业者搞了个“村民签名驱逐8岁艾滋病小童”的消息,还有签名现场的手机视频,一时间搞得各家媒体争相报道,上了央视的新闻,惹得联合国有关方也发表意见。事情闹大了,据相关部门深入调查,才发现这是媒体人在背后“导演”的一场戏。当然,村民们包括8岁幼童的爷爷都“愿意参加驱逐签名”,只是希望引起社会关注。报道出来后,也确实有几家慈善机构关心8岁幼童的生存状态。这个“新闻造假”,是丑闻但也算恶行。导演此事的媒体人,是把“一个村子里有了一个8岁艾滋儿童”当作新闻报道的稀缺资源,挖空心思地加以开发。其导演了这一出“驱童”事件,把幼童放在村民集体签名的现场,让幼童心灵受到终生不可磨去的伤害;让上百位村民在一份驱童书上签字按指印,造出没有亲情和乡情的冷酷乡村。以关心为名,做出的事情伤天害理。“伤天害理”这四个字,用在这里恰如其分!

  为什么会这样?这位媒体人很有“职业敏感”,他嗅到了这个事情的新闻价值:在一个村子里,有个8岁幼童,患有母婴传染的艾滋病,造成全村人的恐惧。无父母照顾的儿童、唯一的艾滋病人、母婴传染、无血缘关系的爷爷、村民的恐惧等等,故事的要素都是新闻点,因为“稀缺”!但这些稀缺要素,在过去的8年里,村民承受了,8岁儿童也无奈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要将这些沉寂的新闻要素,变成“热点新闻”,需要有一个“引信”!于是便想出“逐驱签名”这场戏。媒体人这种丢掉操守的行为,将这个村庄展示为无情无义的冷酷世界。事后,我们在电视上听到当地乡村领导的辩解:“我们只是想让有关方面帮助这个孩子,我们不会真的赶走他!”本来就不幸的孩子,再次受到了戕害;本来就生活在恐惧中的村民,又将新添无法抹去的谴责唾沫。

  媒体人的职业敏感,常常让他们发现稀缺的新闻资源中的两大类,一是处于优端的“英雄模范”,一是处于劣端的“弱势人群”。报道先进俊杰,引导人们心向往之,当然从来都是媒体的主要任务之一。报道弱势群体,引起社会关注关心,扶贫救困,也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所在。但常常令人感到气愤的是,某些无良的媒体人为了增加新闻“稀缺性”,动了手脚。英雄模范做出了可歌可泣的事情,对英雄模范的“合理”的伤害,就是必定拔高其精神境界,万一英雄“壮烈”了,更是无法无天地往高处拔,一直拔到人们不相信为止。其实英雄模范也生活在百姓之中,如果不是“遇上”或“发生”了某个事件,他也许就是我身边的你,你身边的我。而对“弱势人群”的不幸遭遇,就如这个“8岁艾滋儿童”事件,伤口上洒盐,往卑贱上深戳,降低他们的尊严与名誉。对英模人物的“妙笔生花”,对弱势群体的“刀笔出彩”,都是媒体人的无良品行,为了稀缺性而作伪。

  造假作伪,是媒体最无良的行径,无论有多么高尚的目的,多么堂皇的理由。这样的媒体人,他们无论有多少才华,你会发现,他们身上稀缺一种品质:真实地面对和呈现一切。新闻追寻真相,但如果没有真实,才华徒为谎言代言。

【编辑:叶攀】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