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疲软的处方点评,难治违规用药乱象

2015年02月11日 14:01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

  9日,河南省卫生计生委的通报显示,去年该省共有1.7万名医生被处理,其中大多和乱开药有关。据悉,2014年该省三级医院共点评处方172.68万张,对不合格处方责任人处理7156人次,其中经济处罚6984人次,暂停处方权1人次;二级医院共点评处方121.37万张,对不合格处方责任人处理9874人次,其中予以经济处罚9102人次,暂停处方权18人次。(2月10日《大河报》)

  相较于“1.7万名医生被处理”的结果,导致此一结果的过程,无疑更值得关注。在河南省的相关通报中,对此也有详细描述:“医院开展处方点评,发现不合格处方,处罚处方责任人”。显而易见,“处方点评”机制,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旨在通过医生自我复查、药剂师复核评价、院长统计监督三个层级,来倒逼一线医生规范用药。

  通过处方点评,处理了1.7万名违规医生,看似收效明显。可问题在于,该机制虽有一定的创新性,并力图建立起医院内部的制衡机制,却仍旧与生俱来存在某种局限性。我们很难想象,在具备高度利益一致性的前提下,以药剂师、行政官员为核心的监督方,如何能毫不保留地约束基层医生的用药行为;更不用说,大家置身于日常化的熟人语境中,本就很难拉下脸面、彼此为难。

  “处方点评”一类的技术复核手段,可谓先天疲软。这不仅表现在,其难以本着“严格的标准”,对医师的用药行为展开评判。更体现为,后续的追责和惩戒,往往流于形式、失之宽容。现实操作中,“不合格处方责任人”中的绝大多数,只会被处以经济处罚,仅仅有极少数医师被暂停了处方权。这无疑说明,在医院内部,仍倾向于将乱开药定义为“业务执行失当”而非“职业伦理有亏”——这种“大事化小”的作派,无疑有悖于公众期待。

  令人焦虑的是,尽管“处方点评”已经足够疲软,可依旧揪出了数以万计的违规医生,这足可见用药乱象之甚。倘若本着彻底治乱的姿态,我们本应做得更多。比如说,建立起一种真正的内部制衡,这就要求赋予监督方独立的地位,和专门的供养渠道;再比如说,推动用药监管主体的多元化,更多引入患者、专业学会、行业协会等的参与。而除此以外,一个老生常谈的共识是:唯有理顺医疗系统的补偿机制,改变以药品销售维持医院运行的现状,才有望彻底杜绝乱用药现象。  □蒋璟璟(华西都市报评论员)

【编辑:刘彦领】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