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设立饭局红线非常有必要

2015年05月18日 09:38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

  在官场饭局减少的同时,八小时之外一些私人饭局似乎并未减少。比如,私人会所里的饭局,以个人名义组织的饭局等等,仍隐约可见

  □唐卫毅

  近段时间以来,不少领导干部因大吃大喝问题而被点名、处分,杭州、丽水等多地纪委亦就领导干部饭局问题发提示、打招呼,一时引起社会热议。警示越多,边界越明。随着各地纪委铁面执纪,八项规定深入人心,在各地建章立制的探索中,领导干部饭局的“红线”愈加清晰,公职人员“八小时之外”的“戒尺”也更加明确(5月17日《人民日报》)。

  饭局,是我国官场与坊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无论官场饭局,还是坊间饭局,组织饭局的名目很多,比如,各种名义的接待、宴请、聚会等。我国各类饭局多的原因,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使然,自古就有为了联络感情、增进交往的饭局文化,且经久不衰;另一方面就是有求于人,办事所需,也就是常说的办事饭局。特别是过去一些地方饭局之多,已经到了天天有饭局、顿顿是饭局的地步。比如,曾经有一些基层政府官员就抱怨,每天要接待好几拨客人,有好几个饭局在等着,需要赶场子吃,如此马不停蹄式的饭局环境,自然助长了大吃大喝之风、公款吃喝之风。

  自“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再加上中央一道又一道严禁公款吃喝的禁令不断下达,各地公款饭局明显减少,其中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高档酒楼饭店的消费大幅下降,有的已经转型大众化。但是,在官场饭局减少的同时,八小时之外一些私人饭局似乎并未减少。比如,私人会所里的饭局,以个人名义组织的饭局等等,仍隐约可见。实际上,正常的饭局本无可厚非,但是现在不少的饭局都明显目的不纯,这种饭局就需要值得警惕。据悉,为了引导领导干部、公职人员合理合规地参加饭局,杭州纪委最近发出提示,为防误陷“饭局门”应事先“三问”:一问谁埋单;二问和谁吃;三问在哪吃。以此规避“饭局门”所带来的风险。上述“三问”实际上为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划出了一道饭局红线。

  其实,给领导干部、公职人员设立饭局红线非常有必要,这也是防范领导干部、公职人员陷入饭局门的好方法。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吃人家的嘴软”,其中揭示出的含义就是饭局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吃喝,背后很可能隐藏着借助饭局谋情、谋事、谋权的影子。比如,饭局组织者为何不请那些街头小贩吃饭?非要请领导干部或公职人员吃饭?尤其是在饭局上,等酒过三巡之后,很容易头脑发热,信口开河、满嘴酒话、不能自己,从而让别人抓住把柄,把自己搞得很被动,等清醒过来,或许木已成舟。这就是纪检监察部门为何一再提醒领导干部、公职人员要慎吃、慎喝的重要原因。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饭局总要有人买单,而买单人又不是傻子,总要想方设法赚回更多的利益。这恐怕才是各类饭局组织者的真实本意。

  作为领导干部、公职人员,还是不要嘴馋,整日惦记着哪里有饭局。有时饭局也是陷阱,弄不好就掉进去,说不清道不明。由此来看,领导干部、公职人员既要清楚饭局的红线,更要远离饭局红线。只要接近和逾越饭局红线,就容易嘴软,就难以保持清醒,就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来。所以,领导干部、公职人员要不想在饭局上栽跟头,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强鉴别力,对一些目的不纯的饭局说不,并且在八小时之外,吃食堂的饭、回自己的家、睡自己的床,如此,就永远不会惹上一身“腥”,也才能始终做到不触电、不嘴软。

【编辑:吴涛】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