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香港让人爱恨交织 “港漂”为梦想闯荡的青春岁月 (2)

2013年08月12日 09:4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马屹巍从一家房屋中介公司前走过,在香港置业一直是“港漂”心中的一个梦想,但高房价又让这个梦想变得遥不可及。新华社记者何靖嘉摄

  为“港漂”服务

  “在香港,有问题找港漂圈。”新浪微博上粉丝超过5万名的“港漂圈”,通过它独特的“一人发问,众人回答”模式,迅速打造成“港漂”的交流平台。而它的发起人,是80后“港漂”赵磊。

  2011年6月赵磊成立“港漂圈”,初衷只是想通过它与身边朋友分享一些信息,却没想到后来人越聚越多,他的个人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线上答问、团购抽湿机、编写《港漂圈新生宝典》……“港漂圈”开拓了一个全新空间,让他不再是一个人在香港“飘荡”,而是与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做些有意义的事。

  如今“港漂圈”拥有4名核心成员,他们希望尽自己全部力量,让内地朋友在香港能够生活得好一点,让香港与内地更多互相认识、理解和支持。他们曾组织活动为天水围的孤寡老人捐赠衣物,赵磊感慨道:“看着老人们一张张的笑脸,我们觉得自己是在用实际行动回馈香港社会,让香港人感受到我们的爱心。”

  与赵磊一样,今年25岁的天津人杨舒玥也是为“港漂”服务人群中的一员。2010年她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进入香港媒体工作。工作之外,她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在“爱港漂”上。

  说到“爱港漂”,就像谈到自己心爱的子女一样,杨舒玥停不了嘴。“‘爱港漂’内涵很丰富,我们不仅做线上活动,线下活动也做得非常大型。”比如,策划“光棍节”百人单身派对,组织星座派对、夏日音乐派对以及金融、法律等行业聚会……她说,“爱港漂”希望在高压的社会环境下给“港漂”带来归属感,以后也会在融入当地社会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留下或离开

  对于“港漂”来说,香港是个让人爱恨交织的城市。她交通便利、环境良好、法治健全、国际化程度高,同时也住房拥挤、空间压抑、消费偏高、文化差异大。爱与恨的平衡中,有人选择留下,有人选择离开。

  山东人苏静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国际性机构,在北京工作一年后被派到香港。如今已在香港工作三年多的她,在这里认识了男友,却仍对这个城市缺乏归属感。“我想是因为我还不会讲广东话。”她分析说,自己“宅女”的性格也让融合过程多了一些困难。

  她在香港的生活,除了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宅着”,偶尔出去逛逛街、看个电影,是一个典型的居家女孩。在问到未来是否会留在香港时,她的回答是“以家庭为重”——如果男友留在香港,她就选择留下;如果男友决定离开,她也会跟着离开。

  对于未来,杨舒玥也没有想得很具体。她说,年轻人无论是在哪里工作,都会比较辛苦,这个年龄段的人本来就需要拼搏,“所以我不会抱怨在香港房子小、工作压力大,”她说,自己要趁青春挑战不同可能,而不会一条路走到底。

  还有人已经选择离开,结束自己的“港漂”生活。会说广东话的深圳人梅瑾在读书后留港工作,却始终难以找到能够让自己稳定下来的生活状态。直到今年1月跳槽到一家公司,能够让自己回深圳居住与工作,她才结束了自己“浮萍”般的生活。

  回顾“港漂”岁月,梅瑾感受最深的是很难融入香港人的“圈子”。“我会说广东话,所以我觉得这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差异的问题。”她说,香港人公私分明、注重隐私,跟他们沟通时总是感觉有种隔阂在,很难交到知心好友。

  赵磊也认为,“北漂”更多和经济有关,“港漂”更多与文化相关。部分“港漂”因为工作关系或情感归属离开香港,更多“港漂”则因始终难以融入香港文化而选择离开。“即使你在香港买了房、结了婚、拿了永久居民身份,如果对本土文化一直抗拒,那么你心理感觉还是‘漂’着。”

  初到香港时赵磊很不适应。“在东北我们是吃饭喝酒,这里是吃饭喝茶;刚来时听不懂广东话,不习惯全英文授课;这里与内地文化差异很大……”6年过去了,他发现自己开始改变,“现在是很享受的状态,回到香港能找到像‘家’一样的踏实感,觉得自己逐渐融入这个社会,也能够为香港做贡献。” 他找了一名“港漂”女友,两人打算在香港买房、结婚。

  如果说香港是一座铁打的营盘,那么“港漂”就是流水的兵。有的人像马屹巍、赵磊,他们选择将青春献给香港,在这座城工作买房、结婚生子,成为真正的香港人;有的人像梅瑾,他们主动或被动地离开,回到北上广深继续去寻找青春梦想;还有的人像杨舒玥、苏静,他们眼中青春就是道没有对错的选择题,选A或选B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在乎的是当下的感觉。但他们,都是趁青春在港追梦的年轻人。

【编辑:丁文蕾】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