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港纳才不容缓 学者论聚“才”有道

2013年08月27日 10: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香港8月27日电 题:香港纳才不容缓 学者论聚“才”有道

  作者 贾思玉 张真真

  “香港对我的吸引力很大。”任职于香港一间跨国金融机构的知薇,用7年时间实现从实习生到全职工作再到专业精英的“三级跳”,同时将由这座城市的“异乡人”转变为“主人”。

  知薇是在中国内地出生的“80后”,曾单枪闯英伦,毕业后循“输入内地人才计划”来港,展开投行生涯。然而,向她这样高学历、高收入、热衷文艺及注重生活品质的“新移民”在香港算是少数。

  研究组织“香港黄金五十”援引有关数据指出,1997至2010年间,香港增加新移民约68.5万人,当中只有8%具大专或以上学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加坡的人才政策令其在2004到2010年间,吸引到38万人成为永久居民和11万人成为公民或专才,其中75%具大专或以上学历。

  另据香港2011年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内地来港定居未足7年人口中,逾半数没有从事经济活动,这些人主要是家庭主妇、学生及退休人士等。

  以上局面涉及“历史遗留问题”。香港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王于渐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在1978至1980年这三年间,在港英政府实施的“抵垒政策”下,加之内地人持单程证来港实行配额制度,大概有30多万人来港定居,当中不少人是低学历、低技术水平的男性,他们又回内地寻找配偶,造成后来十多年来港家庭团聚的妇女和儿童持续增多。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陈国贲指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移民潮,为香港提供了大量低成本、低技术的劳工,为六十年代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但是,进入八十年代后,香港经济转型,从制造业、轻工业为主过渡到以服务行为主,令香港对专业人才、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幅提升。

  随着香港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保持低水平等趋势明显,香港政府近一、二十年推出并调整多项人才政策。分析官方数据可知,上文提到的“8%具大专或以上学历”的新移民大部分来自“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专才)和“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优才)。

  香港入境处数据显示,“专才”和“优才”两项计划,加上2008年推出的“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至今为香港吸纳约9万名外来人口,不过目前仅占总劳动人口的2.3%。

  港府推算,香港整体劳动人口将于2018年见顶,届时会出现约1.4万名的人力短缺。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上月提出多项人口政策的建议,包括更积极引入海外和内地专才。

  长期关注香港经济问题的知薇认为,香港的人才政策需更多探讨其规模及导向性,以及对比其他地区有关政策,比如新加坡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即如何聚“才”有道。

  如果说香港必然面对输入人才的问题,那么将曾求学香港的毕业生作为选择之一是十分自然的事情。香港教育学院署理副校长莫家豪教授指出,与新加坡类似,香港也有“尖子化”的移民政策,把教育与人口政策相连,优秀留学生变人口。

  陈国贲认为,香港的人才吸引计划体现一种市场导向。现今香港经济再次面临转型,知识型经济下到底要发展哪类产业、如何发展、需要何种人力资源等问题可能影响高技术劳工来港工作或定居。(完)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