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港VS内地:“争食蛋糕”还是“做大个饼”

2014年03月12日 13:53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全国两会期间,有关香港与内地城市的竞争与融合发展的话题再次引发经济界的关注。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进一步扩大内地与港澳合作,促进港澳自身竞争力提升。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中,香港、澳门一定会实现更好发展。

  此前,前海、南沙、横琴三大国家级开发区的成立,上海自贸区的横空出世,让香港政商各界感到压力。内地进一步放开市场,是否对香港构成竞争?在亚太金融区域,香港究竟该以谁为竞争对手?本报记者采访的一些专家学者和商界人士认为,香港应当提升自身竞争力,依靠市场的力量,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加强与内地合作,共同把蛋糕做大,实现互利共赢。

  疑问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动摇?

  北上深稳中有进引港人反思

  2013年,香港本地经济增长2.9%,和2012年的1.5%相比有显著进步,属于稳健增长类型。但是,与10年前曾经的繁华景象相比,香港经济近年处于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恢复期。

  与此同时,内地经济发展快速,近年有所回落,但仍然维持在7%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随着内地加快了深化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部分港人担忧自身的竞争优势不再。特别是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前海、南沙、横琴三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崛起,更使港人担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或将受到威胁。

  全国两会前夕,有“超人”之称的长江实业集团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在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时坦率表示,现在香港经济与10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过去,香港领着内地走,现在要背靠内地。不论港资在内地的竞争力,还是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均不复当年之勇。

  以GDP而论,香港在“亚洲四小龙”地位已敬陪末座。1997年,香港和新加坡的GDP差不多。今天,新加坡的GDP高于香港最少三分之一。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展望2014年时预测,香港全年本地生产总值将有3%至4%的增长,但低于过去10年4.5%的平均增长率。

  据美国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对全球45个主要城市进行对比,而编排的2013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纽约和伦敦继续位居前两位,香港则第一次超越东京名列第三,上海连续3年稳居第六位,北京、深圳和台北则稳中有进,分别排在第11、15和30位。

  虽然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仍然获得国际认可,但对于香港商界而言,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的后来居上对香港直接构成了竞争压力。据普华永道最近发布的一项社会政策调查显示,超过六成(63%)受访高级行政人员将香港营商环境及竞争力列为首要关注的事项。而在影响香港营商环境和竞争力的三大关键因素中,超过六成(63%) 受访者认为内地自由贸易区的崛起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最为重要的。

  困惑

  香港与内地是竞争还是互补?

  香港应借前海机遇加大与深圳合作

  上海自贸区成立以后,经济界关注和热议的一个焦点就是上海自贸区政策及其发展对香港的影响,香港是否会失去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低税率吸引力优势。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主任雷鼎鸣曾表示,香港与上海两地确实存在此消彼长情况。过去香港自恃拥有自由贸易经济体的独特优势,一直原地踏步,但近年上海崛起,加上多个内地城市或地区等相继表态有意设自贸区,已反映内地各城市纷纷在进行自我改革与创新,香港面临的挑战与日俱增。

  “香港的确有部分人怕自己的经验被内地的城市复制了,自己的市场就受到影响。”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赵晓斌教授说。

  赵晓斌是前海合作区的倡议者之一,过去几年间一直在为如何加强深港合作建言。他认为,香港不仅不应当畏惧来自内地的竞争,还应当把内地作为增强自身实力的广大腹地。他甚至提出,香港特区政府应当学习新加坡在天津建生态园区、在苏州建工业园区的经验,利用前海合作区,打造香港金融业和服务业深入内地的“飞地”。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认为,自贸区为香港的贸易和投资带来一定挑战,但两者仍有互补的地方;相反,近年亚太地区许多金融贸易中心发展迅速,香港应该更注重这些地方,尤其是来自新加坡的竞争。

  赵晓斌也认为,香港应当利用前海机遇,加大与深圳的合作,共同打造港深金融中心,“做大个饼”(粤语,意为把饼做大)就可以水涨船高,两地共同发展。

  求解

  香港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的路径——

  依靠市场力量焕发经济发展活力

  3月5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顺利运行,对香港也是新的发展机遇。中央政府在内地搞各种自贸试验区过程中,会一如既往地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地位。

  香港金融发展局主席史美伦说,每一次内地的改革都给香港带来机遇,这一次也不例外。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有其他竞争对手是不可避免的。从国家战略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当然不只香港一个窗口, 越来越多的地方加入进来,离岸人民币的资金池越大,这样才能把整个“池子”搞活,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是好事。

  史美伦坦言自贸区当然会给香港带来挑战,但自贸区也在寻找与香港合作的机会。她表示,相信企业的触觉是最灵敏的,市场的力量会开辟出沪港两地合作的新路径。

  香港九龙社团联会理事长王惠贞太平绅士认为,香港有四大优势,良好的法律基础、有效率的政府、高素质的人才和较高的教育水平。她认为,内地人口众多,但香港的平均生产率还是超过内地的,港人要向前看,眼光要长远一点,要寻求多赢发展,与内地多个城市一起融合发展。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黄友嘉则指出,内地现在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专业服务,而香港的强项就在这两方面,通过与内地城市的合作发展,香港将获得向上提升的机会。

  专家观点

  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赵晓斌:

  发展前海 不会威胁中环价值

  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是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及“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战略项目,突破深港两地过去合作的障碍,是史无前例的开放创新和机遇,让人们看到希望。

  中央政府有意利用前海合作区为试点,建立“市场、业界主导”的新商业模式,政府减少直接投资及管制,注重为市场提供协助及维持良好的营商环境,由业界制定行业标准及建议政府制定相关的法规,建立“由下而上”的新商业模式。因此,建设前海合作区不单只学习香港在制度、管理、经营上的经验,深港双方更需要共同进行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摆脱地方保护主义,把握发展机遇,采取市场自由化措施,前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及具有实际的意义。

  前海合作区为深港合作提供了历史契机及突破点,建立“特区中的特区”,进行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实施有实质作用的开放性措施。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可效仿新加坡政府在苏州工业园、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做法,与深圳市政府签订协议,将前海合作区建设为香港管理模式和现代服务业的“自由服务业贸易区”。利用“一国两制”的优势,套用香港行政管理制度,实施香港税制、法律及确认香港专业人员资格等“软件”。以跨境基建连接,让国内外货物、人员、讯息、资金自由进入前海,形成犹如香港特区的“飞地”经济。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

  

  香港的竞争对手是新加坡

  对于中国而言,只有一个金融中心是不够的,香港作为一个独立于内地的金融中心,今后可主攻人民币离岸业务,与新加坡乃至伦敦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相竞争。

  近年来,上海、深圳在金融中心建设方面进步很大,它们的金融中心地位是随着上海、深圳成为加工制造业中心、物流贸易中心和人才中心自然形成的,使它们在经营人民币在岸业务具有绝对的竞争力。不过,它们在经营离岸业务上就不具备香港那样的竞争优势。

  因此,对香港而言,它在维系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方面的对手并非内地城市,而是那些虎视眈眈的海外城市。其中劲头最大的对手就是新加坡,新加坡有很多人通晓中文,熟知中国内地情况,政府管理高效、信息透明,本身又已经是国际金融中心。更何况,新加坡完全不受中国内地金融政策影响,在人民币金融产品的研发和推进上面,主要以市场需求为主而不是等待内地给政策,影响力远远大于相对依赖中国内地给政策的香港。

  与此同时,东京、悉尼都在经营人民币离岸业务上有想法,甚至伦敦也在打同样的主意,而它作为世界最大的美元离岸金融中心,经营离岸业务的经验和实力不容小看。

  可见,金融中心不是任何政府可以“钦定”的,香港面临的竞争对手将越来越多,自理能力必须强,不要指望“家长”给政策。历史上任何一个金融中心都是竞争出来的,而不是靠“拼”政策,提升自己同新加坡、东京等世界金融中心竞争的实力,这才是香港的希望所在。

  数据前海

  累计批复入区企业4943家

  注册资本超过

  3510.09亿元人民币

  占深圳市 41.16%以上

  合同利用外资达 39.404亿美元

  引进31家世界500强企业

  6宗商业项目用地成功出让

  土地面积23.68万平方米

  成交价款

  407.42亿元人民币

  楼面地价约2.07万元/平方米

  跨境人民币贷款备案金额

  突破150亿元人民币(深圳特区报记者 范京蓉)

【编辑:杜静】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