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港求学价值讨论 一位港硕毕业生的理性思考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3月24日 13:4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导语:

  香港2014出台的最新招生政策,打破了港校高分录取的局面。根据该政策,向内地招生的香港高校由原来的12所,扩展到了17所,而新加入的5所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要求相对较低,高考生一般达到二本分数线即可。

  如此低分扩招之势,一方面增加了内地生赴港读书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不禁令人们对香港文凭的含金量产生了质疑。“去香港求学值不值”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其实,去哪里求学,是比较个人化的选择,没有“值不值”一说,谈“适合与否”也许更恰当。2013年辽宁文科状元刘丁宁,因无法适应香港的生活,而放弃了提供72万元奖学金的香港大学,选择复读。可见,面对香港求学热,在前期做好相关的情况了解,是有必要的,至少可以少走弯路。

  我自己曾经在香港读研并工作,对香港求学的种种,多少有些个人见解。希望在接下来的连载文章中,细说一下香港求学那些事儿,给有意去香港求学的人一些参考。

  港校的诱惑:白手起家的“香港梦”

  香港高校向内地招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8年,当时每所港校的招生名额限制在20名左右。十几年后的今天,随着留学需求增长,该名额达到了300个,而即使是这个数字,也还不及报考人数的3%。港校何以令内地学子为其如此倾心?

  “香港是一个让李嘉诚白手起家、成为亚洲首富的城市,这让我对香港存在一种向往,可以说是白手起家的‘香港梦’。”一位曾经在香港读书的朋友这样告诉我。

  在不少年轻人看来,香港本身是一座有诱惑力的城市,不仅仅在于它独特的“一国两制”和国际化视野,还在于,像李嘉诚这样的成功人士为香港增添了某种神秘的色彩,给人一种奋斗的希望。

  一些朋友在香港毕业后,没有直接回内地,而是选择留在香港工作。即使毕业后3、4个月找不到工作,或是窝居在4平米的小屋,也依然坚持并快乐着,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也许会有机会。

  我在香港的一个同学,就遇见了他的机会。该同学酷爱唱歌跳舞,课余参加各种歌唱新秀比赛,连连受挫后,打算回内地工作。而就在机场,他偶遇了在参赛过程中认识的香港某著名音乐制作人,一番交谈后重拾信心,参加了索尼音乐在香港举办的比赛,并一举夺冠。随后,在香港出新歌、参加各种演出,俨然“出道”的节奏。

  可能真的有机会,但也不要盲目信仰“香港梦”。香港虽然开放,但人才聚集也导致了竞争非常激烈。像我同学那样的例子,毕竟是少数,默默无闻才是常态。有理想是好的,但也一定要认清现实。

【编辑:杜静】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