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港工厦变形记:女工挥汗地 创业新沃土

2014年06月20日 18: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香港6月20日电 题:香港工厦变形记:女工挥汗地 创业新沃土

  中新社记者 贾思玉

  打特色牌的商业模式,在香港九龙东部的观塘“无心插柳柳成荫”。天台农庄、室内滑雪场、私房菜、画室、潮流小店等,匿身于外墙斑驳、风格粗犷的工厂大厦中,成就一番“老树发新芽”的景象。

  地铁轰隆隆钻出地面,直接接驳大型购物中心——“观塘站”到了。此地曾经是香港最大的工业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盛时期,塑胶、纺织制衣和电子厂挤满工厦,街头到处张贴招聘启示,女工们早出晚归,“星星月亮,不见太阳”的笑谈流传至今。

  穿过主街往后走,楼龄动辄三四十年的工厦仍旧充斥观塘,借助手机GPS定位才能辨识其中一幢。“客人一般都是在网上查好地址再过来。”听到记者说不太好找,20多岁的老板周志钊(阿钊)似乎一早料到。“观塘有大商场,交通配套在香港这么多工厦区里算是方便的。”

  像到别人家做客似的,进门前要先换一次性拖鞋。“我们的理念就是提供‘第二个家’。”阿钊说,这里包装为一个个独立空间,按小时出租,客人通常来办生日派对、朋友聚会或公司活动。

  “你们喜欢哪个主题?有‘茶餐厅’、‘警局’、‘课室’、地中海风……”推开一扇扇门,阿钊为记者展示装潢各异的房间。个中细节,比如餐牌、铁牢房、黑板等道具惟妙惟肖,“所以也有人当影楼,来拍照或摄制节目。”

  有研究指,香港人均居住面积仅为15平方米,无怪“私窦”(港人称私人空间)会成为有市场的“商品”。“香港人家里地方小人又多,”阿钊说,“不管是朋友聚会还是情侣拍拖,来来回回就是唱K、去咖啡馆或吃自助餐,实在欠缺新意。”

  “最初没有想赚钱、生意,纯粹是自身有需求喽。”大概两年半以前,刚刚硕士毕业的阿钊在工厦租下一间4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每月租金5000块(港币,下同),下班后就呼朋唤友,上来聊天、看碟,结果“玩”出一条财路来。

  阿钊的“私窦”创意受到欢迎。发展到现在,他已在观塘多座工厦开拓了10多间主题房,每月租金要交十几万。

  时常听到有人抱怨香港租金贵而阻碍创业,阿钊并不完全认同:“贵才说明有价值,人家怕贵不去做,而你不怕,乐观去搏,就真的可能成功。”不过,当记者问,工厦以外的地方可以做到这盘生意吗?他很快摇头。当初阿钊的开业成本不过四、五万块。

  随着香港工业“北移”,工厦自80年代起陆续空置。目前,香港不少旧工业区,已改划为“其他指定用途”注明“商贸”用途地带,容许发展为办公室、商业及非污染工业。特区政府近几年更实施善用工厦的措施,鼓励重建或改装整幢工厦。

  相比商业写字楼,工厦的租金较为便宜。阿钊说,“负担没那么大,才够胆去试创意行不行得通。”

  观塘的派对场所越开越多,竞争大了,阿钊说要加把劲,多想新点子。“换个角度看,说明更多人知道工厦变消费娱乐区了。”置身于阿钊打造的舒适的“家”,会让人忘了它们作为厂房的过去。(完)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