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在城市中寻找山水”——对话画家徐健国

2014年06月25日 16:1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艺术能够让我沉静心灵。当我把心敞开时,我的臆想也打开了一个真实世界,因为我每一个内心的感悟、触动所产生的笔墨在纸面上,是我真实的写照,我撒谎它也撒谎,我说真相,它也给我以爱。”

  眼前的这位不疾不徐、温文尔雅的艺术家,是64岁的美籍华裔城市山水画家徐健国。日前,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正在展出他的20多幅艺术作品。展览期间,他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艺术启蒙:偶遇恩师一生虔诚

  上世纪50年代,上海淮海路的一间弄堂里,一个孩子坐在窗口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海魂衫、自行车,对面楼上的舞女……墙上、地板上,画满了稚气的粉笔涂鸦。

  1951年出生的徐健国,家里并不富裕,买不起毛笔、宣纸、颜料等画材,更没有钱送他去学画。

  但命运之神依然眷顾了这位痴迷于绘画的少年,他落在同学家的一幅画作被偶然经过的画家叶之浩发现,这位曾参与创作连环画《红楼梦》《三国演义》的老画家慧眼识才,将其收作关门弟子。从此,徐健国开始了两年私塾式的古典国画专业训练。

  上世纪70年代,徐健国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这是他接触西方绘画的开始。

  在徐健国城市山水系列的画作上,落款署名都是“大调子徐健国”。“大调子”源自大学时代老师和同学对他的称呼,也是他对自己的艺术设定。

  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徐健国总是背着画架,骑着自行车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遇到有特色的建筑,或仅仅醉心于那一瞬间的光色,他就会停下来,迅速完成一幅水粉画的创作。

  “在学校教育的静态临摹之外,我对自己提出了艺术目标设定,将眼光放到户外创作中去,锻炼自己对光色捕捉的敏感性。”徐健国说。

  他说,绘画圈子里有个术语叫做“抓调子”,比如天空、阳光永远不会静止等人,要抓住刹那间最美丽的光色。

  在大二的一次户外写生课中,别人还在观察和构思时,他已经把画作的整体气氛潇洒铺开,惊呆了同行的老师和同学。从此,“大调子”的外号就一直伴随着他。

  34岁他孤身来到美国,为了赚够生活费寄给妻女,他每天要打三份工,送外卖、送报纸、在街头给人画肖像;攻读学位时为保证每年都能拿到高额奖学金,他必须比别人更努力……

  “生命总会设置一个个障碍,每当你成功跨越一个,它就会给你补偿。”回忆起那段艰难时光,他很有成就感,“就像在唱歌,斗志昂扬,又充满希望”。

  “天地、人心”:在城市中找寻流动的“山水”

  “我并不是要精确刻画城市风貌,它们更像梦中拼凑出来的城市,由扭曲的记忆痕迹组成。我想向观者展示一种演变过程,让他们在都市中抽空回望自己的内心世界,重新思索人与城市、自然间的关系。”徐健国说。

  正在苏富比艺术空间展出的20多幅艺术作品,以上海、广州、香港这三个城市为创作主题。徐健国说,这是三个最富生机活力、问题重重而又人口众多的亚洲大城市。

  他迷恋城市,渴望用光色去捕捉到都市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他眼中,越繁华的城市,人们的物欲越强,很多人为了利益开始不择手段。在摩天大楼和钢筋水泥架构的城市空间中,人永远步履匆匆来不及回望内心的平静。

  他历时14年创作的《申城新瑞图卷》也在此次展出中亮相。6.6米的丝质卷轴上几乎展示了上海都市与建筑的全貌:画面从陆家嘴绵延开来,经过人民广场、静安寺、虹桥开发区一直延伸到市郊,地标建筑和繁华景象都融汇在画作中。

  1991年,已在纽约成名的徐健国有强烈的愿望,要以传统的方式,在绢卷上用毛笔描绘自己的家乡上海。那是个热火朝天的建设时代,徐健国归乡时看到很多特色建筑都已经被拆掉了,他在想,能不能为后代留一张保留原来“调子”的故乡?

  14年,50万公里的飞行里程,用完了一整本护照……“我在纽约想象上海,一旦画不下去就想回上海寻找灵感,然而却发现画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拆和建的速度……”他说。

  《大同图》:东西方艺术从对话到融合

  前34年在上海,后30年在纽约。徐健国把自己对古代和当代、东方与西方的理解都融合到画作里。“就像大提琴和古琴可以合奏出美妙的音乐,我也愿做这种音乐的指挥,让画作呈现更丰富的层次。”

  他认为,西方文化通常代表着力量的展示,而中华文化更多是用内容来做意象的表征。东方绘画主要的表现方式是笔和墨,而西方讲究的是用光色来呈现画面。

  徐健国曾作过一幅《大同图》:手执天球的老子与怀抱天平、沙漏的亚里士多德颔首相视;中国绘画的笔墨意境与西方绘画光影透视效果融于一体……

  “我想表达出中西文化对面对面的渴望,希望两者能在交流中构建和而不同的理想。”徐健国说。

  如果说《大同图》表达了对东西方交流的美好愿望,那他的大型艺术装置《缺席的与会者》则将理想拉回到现实中来:用斧头劈砍连接而成的木制地球从会议桌中央突起,然而桌子两端的椅子上两位主人都未出席……

  “事实上,中西文化交流到了什么阶段?也就是幼儿园毕业的水平。”

  在这个艺术装置中,徐健国还特意在两个椅子底下安装了两个小音箱。内容是来自东方的孩子和一个来自西方孩子的对话。他们快乐地交谈,发现了彼此的不同,同时又在诧异中发现了很多相似之处……

  “我相信,下一代能够融合地更好,无论是从语言、文化、生活上来说。”徐健国说。(记者张晶 闵捷 韩淼)

【编辑:杜静】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