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港“阿信”王小玲的面缘

2014年11月14日 16: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香港11月14日电 题:香港“阿信”王小玲的面缘

  中新社记者黄旖琦

  王小玲与咏藜园的缘分,犹如一粒甘苦混合的巧克力。为了信守对婆婆的承诺,耗尽半生心血,守护着咏藜园的这碗担担面,演绎着香港版“阿信的故事”。

  咏藜园的创办人杨殿湖的先祖,曾是清朝御厨。杨殿湖1947年从浙江南下香港谋生,开了一家小面店,改良并成功炮制出又滑又有嚼劲的担担面。

  当年面店附近有多间电影制片厂,吸引不少明星如林凤等光顾,香港影视大亨邵逸夫也曾是座上客,著名导演李翰祥更为其取名为咏藜园。

  咏藜园现时掌舵人杨王小玲,当年就是为了追星,同学相约去当时的咏藜园吃面。但因同学爽约,自己又没有带钱。杨老板见她可怜,不收钱让她回家了。

  王小玲可能也没想到,一碗“霸王面”后,这段与咏藜园的缘分才刚刚开始。她与父母出席一个饭局时发现,杨老板原来认识自己的父亲,她认识了面店的少东主,并坠入爱河。

  王小玲父母经商,家境富裕,长相甜美的她,不乏裙下之臣。但是反叛期的她不顾父母反对,为所爱之人,放弃原来的生活。

  她回忆道:“我母亲当时说,你习惯吃好住好,怎么熬苦,你嫁给他将来一定会后悔。”

  王小玲遇到一个非常疼爱她的婆婆,为她熨衣服煮饭,不允许她进厨房,怕油烟弄到她,照顾无微不至。

  有一天,王小玲睡到中午才起床,看到桌上有一碟麻婆豆腐。肚子饿的她一下子把它吃完了。后来才知道那是婆婆为公公煮的,公公看到后斥责到:“吃完东西连碟子都不洗,没家教。”

  好强的王小玲被骂没家教,赌气说:“有什么了不起,煮一碟还给你。”公公反驳:“你怎么赔?你会煮吗?”就因为一碟麻婆豆腐,王小玲开始了烹饪生涯。

  她跟着婆婆学,煮了又煮,有次公公吃了,疑惑地问她:“这不是你煮的吧?”王小玲笑了笑,自豪的说:“当时听到这句话我就知道,我成功了。”

  自此之后,她就对烹饪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天都跟着婆婆身后学习,边学边做,领悟力高又记性好的她,数年下来掌握了30多款菜式。

  婆婆有次患病,王小玲提议入医院做手术,但因出现并发症去世。提及此事,王小玲仍十分愧疚。“一个这么疼爱自己的人,走的时候这么痛苦,”,她停顿了一下,“感觉是自己害死她一样,”眼睛已经红了。

  婆婆临终前交托王小玲,守着咏藜园。就是这份承诺,她扛起了这块传承了六十多年的牌匾,开始帮忙打理咏藜园。

  1988年,政府准备拆除钻石山寮屋区,咏藜园食客大减,最差的时候每天只有300港元生意,面临倒闭困境。王小玲迎难而上,以吃面送豆浆、租小巴免费送货等,苦苦经营,令食客回流。

  直至2000年,寮屋区最终难逃清拆命运,当时杨家对咏藜园是否再经营下去产生了不同意见,于是王小玲发出100份问卷调查,最后一题是“若咏藜园重开,不论搬到哪里去,您是否会再来光顾?”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全部问卷答案都是“一定来”。

  一碗面、一份嘱托、一次问卷调查,将王小玲和咏藜园的命运紧紧捆在一起。“最后已经没有借口了,只能真正肩负起这个担子。”

  丈夫最后出轨了。这位香港“阿信”,因为一个对先人的承诺,她放弃本来的房地产生意,做起了咏藜园的掌舵人。

  刚搬到新店的时候,为了保住咏藜园的招牌,“我每日九点到厨房打点监督,和他们一起做。很多人或者觉得我肯定熬不了一星期,可我却熬了4年。”她指了指手上和眼角的疤痕,感叹道“我以前年轻也是一个美女,但是现在都是疤痕。”

  为了打理咏藜园,她每日只睡三个小时。因为业务成为“空中飞人”,甚至曾经有次连续出差太多地方,在床上一睁开眼,忽然想不起自己身在何方。  心血并无白流,咏藜园多年来获奖无数,王小玲亦获得杰出女企业家大奖。她说:“别人只看到你风光的一面,但他们不知道,我背后受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水和泪水。”(完)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