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港制作人的“文化区”思考:花园愈大,如何栽花?

2015年05月15日 19: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香港5月15日电 (记者 卢哲)“西九文化区将在5月底召开‘制作人网络会议及论坛’,这是区内首次汇聚两岸四地及美国、澳洲、泰国、芬兰等地的制作、策展等业界人士,我们要探讨越来越多的文化场馆建立起来以后,如何能‘可持续’的发展。”

  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艺术发展主管刘祺丰和陈颂瑛在向中新社记者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大楼外的西九海滨正建设得正热火朝天。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一座世界上最大型的文化区之一:西九文化区将在5年内逐步投入使用,数以万计的观众将走进文化区内的戏曲中心、博物馆及演艺剧场,感受东方之珠的艺术魅力。

  而与香港同步,中国两岸四地及亚洲多个国家的文化区都呼之欲出,成千上万个座位在等待观众。

  “就像一座花园,建筑盖好了,花要怎么栽才好?文化区的硬件有了,真正的内容、观众从哪里来?”在刘祺丰看来,文化区的规划须把艺术家放在中心;而负责筹划、布局的制作人(producer)则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引发了香港对于制作人的新思考。

  制作人“联网”:刺激创作、扩大市场

  “在去年的一个欧盟组织的制作人会议上,与会者表示了对亚洲的关注。亚洲的文化意识越来越强,国外的制作人、艺术家,都希望把他们的创作空间搬到亚洲。”陈颂瑛说,“但我们和一批制作人曾在首尔见过面,发现很多人对香港和中国内地了解很少。毕竟中国太大,资料难找,而同行间的碰面机会不多。”

  因此西九文化区计划把华语地区的制作人聚集起来,“先联网成平台,再讨论长远的发展、思考香港的角色。”刘祺丰说,将要召开的制作人会议是华语地区首次制作人会议,将共同讨论如何应对亚洲文化区的“盛开式”发展。

  “新艺术基建的可持续性在于如何开拓观众群及艺术内容。”陈颂瑛表示,期望“各地的同行在合作中找到出路”——艺术家面对更大的市场、更多的观众,激发更多的创意。“但前路如何走,需要制作人们坐下来寻找答案。”

  制作人的香港“集散中心”计划:合作、培训、输送

  聚集了区内的制作人,香港又可有何作为?

  “香港过去几十年在文化上一直做得不错,全球的艺术团体都来香港。现在我们要整合香港的优势,联络两岸四地,利用西九文化区争取到更多的合作。”陈颂瑛说。

  香港的“超级联络人”角色是特区政府定位的香港优势之一:无论经济、文化方面,因为背靠着迅速发展的中国内地,香港的位置变得更加特殊。

  “任何一个文化区,都不能单靠自己城市的观众,必须辐射周边。反过来,一个文化区也需要吸收周围的优秀从业者。”曾经在新加坡任职的刘祺丰举例指,新加坡一个大型艺术城的开幕,吸收了很多相关人员——包括技术、艺术行政、制作人等,造成了周边艺术区的“人手荒”。“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中国。武汉、上海甚至澳门的艺术区引起周边人才的短缺。广东方面也曾经跟我们讨论过这个问题,希望我们能输送一些艺术行政人员。”

  “所以我们也在思考,是否能够通过西九龙文化区的培训、交流,训练出更多的相关从业者,”陈颂瑛说,香港可以利用“国际化”的优势吸引人才,“不仅平衡市场生态,也把香港作为一个包括制作人在内的文化区人才集散地——他们来合作、训练、培训,不仅为香港的文化区出力,也可以从香港发展到周边任何地方。”(完)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