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莱士采访政要成经典 曾访中国领导人关注改革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4月10日 13:4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93岁高龄的迈克·华莱士美国时间7日逝世,新闻界失去了一名传奇的“老记”。
93岁高龄的迈克·华莱士美国时间7日逝世,新闻界失去了一名传奇的“老记”。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一名发言人8日称,美国著名记者和主持人迈克·华莱士于当地时间4月7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去世,享年93岁。华莱士曾接受过心脏手术。该名发言人表示,近年来华莱士的健康持续恶化。

  华莱士是CBS著名新闻节目《60分钟》的创始人员,并担任该节目的主持人长达近40年之久。借助这一具有影响力的平台,华莱士专访过全球大量名流政要,包括多位美国总统及第一夫人。更使华莱士名扬世界的是,他在1986年和2000年曾分别对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和江泽民进行过专访。

  作为一位知名的媒体人,华莱士以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实践调查性报道、犀利辛辣的采访风格而闻名。“审讯式采访”的风格,让华莱士的新闻采访毁誉参半,有人评价华莱士这种毫不留情的采访,是一种疯狂的行为。但赞扬者认为,他追求真相的提问风格,代表着一种新闻格调。

  “我的墓志铭?我希望这样写——他粗鲁,但是公正——就这一句,我不需要别的。”当年华莱士开玩笑时的“自我评价”,今日,成为各界的共识。《好莱坞报道者》在其去世后,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华莱士“清道夫式的严苛新闻价值观”铸就了他作为新闻界传奇的基石。

  《60分钟》成就华莱士,“审讯式采访”引争议

  华莱士经常进行“突袭采访”,在事先未通知的情况下来到某人的办公室,把麦克风放到被采访者的面前。他勇于追问那些令人难堪的问题——那些人人想问,却又无人敢问的问题

  华莱士1918年出生于美国俄裔犹太人家庭,之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密歇根大学,开始与新闻结下不解之缘。此后,华莱士供职过多家传媒集团。但是真正让华莱士得到观众和业界认可的职业生涯,是他参与了《60分钟》新闻栏目之后。

  1968年,他参与了电视时事新闻节目《60分钟》的制作和播出。这一节目的理念是通过深入挖掘,探讨重大社会问题。由于栏目的整体定位是一档严肃的新闻杂志栏目,因此在选题上以政府行为、社会事件、司法公正、人类灾难、战火纷争等“硬新闻”为主。与其他新闻栏目不同的是,《60分钟》不设固定的主持人,只让本期节目的出镜记者在演播室做简短述评。主持人是记者,记者也是主持人。

  由于栏目的鲜明特点,让华莱士有了“用武之地”。据报道,华莱士经常进行“突袭采访”,在事先未通知的情况下来到某人的办公室,把麦克风放到被采访者的面前。华莱士咄咄逼人的采访风格,奠定了调查式电视新闻的标准。他勇于追问那些令人难堪的问题——那些人人想问,却又无人敢问的问题。华莱士已故的同事Harry Reasoner曾说过:“有一件事迈克可以比任何人都做得好:拥有天使般的笑容。可是就是这一张温暖的脸,可以提出让人崩溃的问题。”

  福克斯新闻网评价称,华莱士不只是采访别人,他质问他们,更是审问他们。他的杀手锏有很多:认真的调研、竖起的眉毛,持怀疑的口气说“come on”。评论称“他一个个直接的问题有时甚至会使你的呼吸停止”。

  《60分钟》的总制片人唐·海华特认为华莱士是“传媒王国的异教徒,新闻行业的盗火者”。这恰恰与他自己设想的“60分钟杂志”风格吻合。

  穷追猛打式的新闻采访方式,让他挖掘出不少珍贵的新闻事实,但也因此引发不少声讨和质疑,反对者认为他“胆大妄为”、“不留情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俊认为,风格是个人的,但只要不违背基本的新闻记者职业规范,应该说就无可非议。逼问、追问或者审问都是个人的方式,但他没有诱导、设陷阱、说假话或者和被采访者合谋,他这种采访方式在中国倒是需要被提倡,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应该鼓励。中国有些记者在采访领导人时更多是附和式的采访,不能提出问题,而采访是需要记者发现问题的。

  不过,这位被外界看来有点狂妄、直率的新闻人,却并非如镜头前精神矍铄。由于华莱士长期处于新闻一线,工作状态高度紧张是常见的状况。华莱士曾亲口承认,自己曾经长年饱受抑郁症的困扰。他说:“我从来不是一个拥有强大能量的人。”

  专访中国领导人 关注改革进程

  1986年,华莱士在中南海采访了邓小平。那次采访中,邓小平给出了中国的改革“决不回头”的论断。这也是邓小平唯一一次一对一地接受电视记者的专访

  华莱士作为一名美国记者,被中国人熟知得益于他在1986年和2000年分别对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和江泽民进行过专访。

  1986年初,华莱士由好友辛迪·瑞汀博格引荐来到中国。华莱士在南方领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气象。然而,国际社会最关心的问题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能不能真正得到贯彻。华莱士也是众多疑问者中的一位。

  为此,华莱士打算就这些疑问直接采访改革的发起人邓小平。于是,《60分钟》栏目组向中国政府提交了一份申请。实际上,华莱士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出乎意料的是,北京方面在一个月后正式答复说邓小平愿意接受采访。

  1986年9月2日,华莱士在中南海采访了邓小平。那次采访中,邓小平给出了中国的改革“决不回头”的论断。而邓小平对“两岸关系”、“中美关系”等问题的立场,也通过华莱士的采访为国际社会所知晓。1993年9月,这次谈话以《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为题,收入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据说,这也是邓小平唯一一次一对一地接受电视记者的专访。此前只有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采访过邓小平。

  2000年8月15日,华莱士再次来到中国,在北戴河采访了江泽民。在采访中,江泽民就中美关系、中国国内问题等回答了他的提问,阐述了中国在这些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方针政策。

【编辑:戚易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