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日刊文章: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存在五大误解(2)

2012年11月20日 09:5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误解四:美国将协防日本保住钓鱼岛

  如果背离了搁置争议的共识,更明确地主张日本对尖阁诸岛的主权,将会如何呢?双方对主权的主张很容易发展为最终以军事力量解决的事态。

  而且,从长期来看,日本在军事方面并不居于优势。

  根据美国国防部2011年度中国军力报告的数字,中国共有1680架战斗机,其中330架部署于台湾的正面。尖阁诸岛也在这一方向。此外,2011年2月,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时表示:“至2025年,中国将部署约2 0 0架具有隐形性能的下一代战斗机。”如果不能确保制空权,日本就无法确保军事优势。

  此外,2010年11月4日的《华盛顿时报》以《中国导弹可以摧毁美军基地》为题报道称:“以80枚中短程弹道导弹和350枚巡航导弹就可以摧毁驻日美军基地。”

  中国与美国对峙之际,很可能用导弹攻击在日本的美军基地,破坏跑道和指挥控制设施。导弹攻击仅需要很短时间就可以使基地无法使用。

  无论飞机数量如何居于优势,如果基地瘫痪,都不可能投入使用。在军事上,美军要在尖阁诸岛参战并不容易。

  在这里,笔者还想从条约角度论证美军参战的问题。

  《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规定,对于日本施政下的地域的攻击,美国将根据本国宪法的规定及相关手续采取行动。

  尖阁诸岛位于日本的施政之下。这是没错的。因此确实属于第五条的适用对象。

  这一点虽然并无问题,但其中有一个小把戏。

  根据日美之间的协议,“防御对岛屿的侵略”是由日本独立完成的任务。在中国进攻尖阁诸岛时,应由自卫队执行这一任务,此时美军不会参战。如果自卫队能够保卫尖阁诸岛,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自卫队不能守住尖阁诸岛,那尖阁诸岛将转由中国管辖。这时,尖阁诸岛就将不再是安保条约的对象。这一问题十分复杂,如果读者想详细了解这一问题,可参见拙著《日本的国境问题》。

  包括美军支援在内,在军事上保卫尖阁诸岛并不是日本的选择。因此,遵守搁置争议的共识,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要解决尖阁诸岛问题,首先要认识到搁置争议的好处,并尽快采取支持这项政策的措施。

  误解五:钓鱼岛是联美制华的好借口

  最后,为什么尖阁诸岛问题在当前爆发呢?有关尖阁诸岛的军事紧张,对于美国军方人士而言是好消息。略具讽刺意义的是,对此作出明确表态的,正是美国国务院前日本事务负责人凯文·马厄。

  在《文艺春秋》月刊10月号上,马厄说:“为了对付中国的威胁,日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具体而言,为了夺取制空权,需加速购买F-35战斗机的计划,增购吨位更大的‘宙斯盾’军舰,在先岛诸岛建设自卫队的基地,提高海上保安厅的侦察能力等……在尖阁方面,日本不必有任何顾虑。”

  美国军方相关人士将尖阁诸岛争端作为向日本销售武器的良机。

  当前,在中国最终大国化之前,美国正在重新研究东亚战略。

  对美国而言,有四种选择:第一,重视传统的日美关系;第二,美中两个大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协调;第三,采取“离岸制衡”策略(使用日本对抗中国);第四,由相关国家建立国际机制。

  可以看出,美国的对华政策是第二种和第三种选择的混合体。这里提到的“离岸制衡”的概念,并不仅仅限于东亚。

  所谓“离岸制衡”,是指“特定大国为了遏制其想定的敌国,利用己方的友好国家进行对抗”的概念。在这种思想方法之下,超级大国可以不实际使用自己的军队,就能够保持对局面的影响力。

  在历史上,大英帝国对于欧洲大陆国家充分利用了此项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则向英国等提供武器,二战初期,美国并没有直接派兵参战,而是间接帮助英国,作为民主国家的军工厂。这就是一种“离岸制衡”。今天,美国有人提出在东亚使用离岸制衡政策。也就是说,针对不断崛起的中国,美国并不自行参加战斗,而是支援日本。那么,在战斗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日本。

  日本如果承担离岸制衡的作用,就相当于将自己定位为中国的敌人,那就有必要进行积极的军事部署。尖阁诸岛问题是对此极为适合的借口“素材”。试图推进日美关系的派别在尖阁诸岛问题上持强硬态度,并不是偶然的。

【编辑:况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