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五只眼”情报联盟拦截全球通讯 美国系“老大”

2013年08月12日 12:58 来源:《环球》杂志 参与互动(0)

  最近一段时间,西方情报机构的日子并不好过。“棱镜门”持续发酵,全球舆论对无处不在的“监视”口诛笔伐。而在媒体的刨根问底之下,一个此前并不为人熟知的神秘组织——“五只眼”——又开始浮出水面。

  所谓“五只眼”,是一个遍布全球的情报网络联盟,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英国政府通信总部、加拿大政府通信安全局、澳大利亚国防通讯局和新西兰政府通信安全局组成,主要负责拦截、分析全球通信信号和内容。

  根据“棱镜”项目泄密者斯诺登的曝料,“五只眼”国家在“棱镜”项目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欧洲地区截获的通话记录、电子邮件等信息,首先由英国情报机构进行筛选,然后将其中部分内容转入无限期保存的系统。而美国等国家,则可以通过“五只眼”的分享模式,获取这些数据并进行情报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五只眼”窃取的情报,不仅涉及欧洲,它们还分工合作,不断搜集亚洲、西太平洋乃至中国的信息。

  并不像它的使用者声称的那样高尚

  “五只眼”是怎么形成的?其主要功能是什么?

  事实上,这一情报联盟的形成和运行可以看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延续。1943年,英美签订了一份秘密协议,双方同意在二战期间就情报事务展开合作。1946年,战争结束,英美协议到期,但双方又在先前协议的基础上秘密签订了涉及情报搜集的《联合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协议》,延续了两国在情报上的合作。

  这份直接影响了战后直至今天的全球情报体系的协议只有薄薄的10页纸,由英国伦敦通信情报委员会的帕特里克·马尔-约翰逊和美国国家陆海军通信情报委员会的霍伊特·范登堡中将签署,一纸协议把这两个机构紧紧地绑定在了一起。

  2010年6月25日,这份协议才公之于众。最初的条款规定,英国和美国分工搜集原苏联、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的相关情报,并进行共享。1956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情报机构也在协议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2012年,加拿大又加入了这一协议。

  据说,当初这份协议的机密程度极高,情报机构“一般人都不告诉”。最初澳大利亚历任总理都不清楚有这样一个协议存在,直到澳情报机构加入联盟17年之后,才向政府首脑汇报。

  从地图上看,这五个国家分布在南北半球和两个大洋,只要其技术水平能够达到,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拦截全球通信信号,监控各国信息往来。

  “五只眼”刚刚被曝光时,美国及其他联盟成员纷纷为这一情报监视系统辩护,称“五只眼”在国际反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情报共享多次提前粉碎了重大恐怖袭击。按照他们的说法,这一联盟主要是关注、搜集有安全威胁的可疑人员的通信,不会影响民众正常的通讯活动。

  不过,媒体并没有满足于这样一个答案。

  英国记者邓肯·坎贝尔和新西兰记者尼克·海格尔在一份联合采写的报道中指出,“五只眼”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一个安全工具,还从事窃密行为,而且涉及西方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的商业机密。

  两名记者的调查显示,德国爱康那公司研发的无齿轮风力涡轮机技术和比利时一家企业研发的语音识别技术都在还没有公开发布前就被“五只眼”窃取了全部技术细节,并予以利用。

  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也曝料称,欧洲大型航空器制造商空中客车在1994年时试图向沙特阿拉伯政府售卖空客客机,但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合同即将达成的最后时刻曝出了空客行贿沙特官员的消息,导致空客声望大跌并损失了60亿美元的资金。

  一些分析师认为,情报圈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利益集团,拥有监听技术却不受相关法律的限制,正如一个“潘多拉魔盒”,很容易就被利用。在“五只眼”的注视下,全球普通民众的生活隐私必然受到侵犯。这套系统并不像它的使用者声称的那样高尚,而是隐藏着不可告人的丑陋一面。

  全球的电话、传真和互联网通信等,都可被拦截

  “五只眼”为什么这么厉害?它的通讯拦截和分析又是怎样实现的呢?

  欧洲议会曾专门组织过一个委员会对其进行调查,该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是迄今为止对“五只眼”的情报功能进行的最全面的分析。

  报告中说,“五只眼”可以对依赖各种介质的通信进行拦截。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球军事和外交信息传递往往通过短波实现,“五只眼”能够很轻松地远距离拦截这些短波信号并进行分析。

  之后的60年代,地球同步卫星出现,这给情报人员拦截全球通信信号提供了新途径,“五只眼”开始在全球各地修建大型卫星接收器和分析设备。欧洲议会的调查人员对此评论说:“如果‘五只眼’在合适的地方建设监听站,理论上可以拦截通过卫星传递的所有电话、传真和信息传输信号。”

  此后,随着光纤技术的发展,通信卫星的作用被淡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绝大多数的通信已经不再依赖卫星,而是通过光纤进行。“五只眼”在这种环境下转变了策略,开始在全球光缆上“做手脚”,窃取通信数据包。

  另外,“五只眼”还盯上了互联网,它们在网络数据交换站附近安装情报采集系统,拦截过往信号。互联网发展之初,多数网络信号经由位于英美的交换服务器传输,很容易就落入“五只眼”布置好的“陷阱”。随着技术发展,德国等一些国家也具备了网络信号交换功能,于是“五只眼”就在一些与英美存在情报合作关系的国家就近安装系统,实施中远程信号拦截。

  这一情报联盟能够拦截短波通讯、卫星信号、光纤通信、互联网信息,这就意味着,全球的电话、传真和互联网通信等,都处于“五只眼”的观察之下。

  对此,欧洲议会无奈地向欧洲联盟成员国和民众提出建议:“经常在通信过程中变换密码,以防受到监视。”

  五只“眼”各有分工,美国是“老大”

  欧洲议会的报告中说,20世纪60年代开始,“五只眼”建立了遍及世界各地的情报监视网络系统,代号“ECHELON”。这一代号被一些媒体翻译为“梯队”,但实际上它只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一个秘密代码,没有明确含义。

  在联盟内部,每只“眼”都有明确的分工。澳大利亚情报机构负责搜集东南亚和中国南部地区的通信信号,加拿大情报机构负责原苏联北部地区,新西兰负责西太平洋地区,英国负责欧洲、非洲和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美国负责监视美国、亚洲、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和中国北方地区。

  在此基础上,“五只眼”在全球各地修建了情报站。如澳大利亚西部的国防卫星通信站、英国约克郡的曼威斯山情报站、日本的三泽空军基地情报站、英国的布德情报站、澳大利亚的松树谷情报站、美国华盛顿的雅吉瓦训练中心情报站等。

  不过,美国是联盟中名副其实的“老大”。美国学者詹姆斯·巴姆弗德曾经在《美国国家安全局》一书中指出,情报最终被送往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技术团队手中,这造成了“五只眼”中美国独大的局面。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美国国家安全局还经常会找各种理由,切断对其他几个国家的情报分享线路,并掌握着绝对的“发言权”。

  “‘老大哥’搞砸了,但还会继续看着你!”

  随着“棱镜”项目的持续发酵,“五只眼”被暴露在全球媒体的聚光灯下,也感受到了来自全球公众的愤怒。不过,作为事件中心的当事人,几个国家的情报机构纷纷表态,这一情报联盟不会受到影响,将继续存在。

  不少媒体认为,这等于在说:“是的,‘老大哥’搞砸了,但还会继续看着你!”

  也有多名专家认为,不论民众对美国的秘密监控能力如何痛恨、各国政府怎样施压,作为“既得利益者”的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同样不会放弃该联盟。

  不过,“五只眼”如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指责,其背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事实上,欧盟早已对情报监视行为进行立法,并建立了名为“数据保护机构”(DPA)的监管部门负责管理。“棱镜”项目曝光后,欧盟不少国家的律师联盟已经开始积极运作,试图进一步完善欧洲隐私保护规定。

  欧洲民权律师乔纳森·博格说,“五只眼”让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一个问题:即那些负责立法的政治人物是言行一致,还是“挂着羊头卖狗肉”?

  也有一些分析师认为,“五只眼”存在的根源在于国际政治长达数百年的现实主义陋习,它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类似,都是旨在对抗的组织或机构,以冷战思维或遏制战略作为其主导思想。

  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些西方机构本应“寿终正寝”,但它们却愈发强大,甚至连惯于宣扬西方价值观的美国也公然通过国会为“棱镜”等监视项目授权,这体现了冷战思维一直存在于国际政治实践之中,甚至愈演愈烈。(记者 宿亮)

【编辑:张艾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