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惠誉威胁降美主权债信评等级 称两党采边缘政策

2013年10月16日 09: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美债危机逼近违约临界点:参众两院仍未达成最终一致  来源:上海东方高清

  中新网10月16日电 据外电报道,美国为结束财政僵局的协商磕磕绊绊,国会领袖和总统奥巴马周二(15日)绞尽脑汁,想办法使政府恢复运作并在周四(17日)最后期限前提高举债上限。国际评级机构惠誉警告称,其可能调降美国“AAA”的主权债信评等,指因美国两党在提高联邦举债上限问题上采取政治边缘政策。

  评论称,惠誉的举动凸显出美国多么接近违约,并推动美国股指期货下跌。

  众议院共和党称,他们的第一个计划周二未获通过,将试着寻找新的方法。但对参议院的建议存在分歧,可能使得10月17日前最后达成协议的前景变得更加复杂。美国财政部称到17日政府将触及举债上限。

  众议院共和党领袖提出的第一个替代方案未能在闭门晨会上获得足够的支持以继续推进。这一混乱局面令人怀疑众议院最终能通过什么样的议案,并增加了能否在最后一刻达成协议的不确定性。

  “我们将继续与两党的众议员共同努力,以确保不会发生违约并让政府重新运转。”众议院议长博纳在会后对记者称。

  美国参议院提出的临时跨党派财政协议本来好像已经步上正轨,但协商在周二暂停,等待众议院共和党人先采取行动。

  众议院共和党人提出的新计划中,将不会包括先前推迟征收医疗设备税的内容。医疗设备税将用于资助医保计划,奥巴马反对推迟征收。

  不过新计划对政府的拨款仅持续到12月15日,即将达成一致的参议院版本则会让政府维持运转至1月15日。而众议院计划中将把联邦负债上限上调至能满足直到2014年2月7日的借款需求,与参议院版本相同。

  共和党众议员塞西森(Pete Sessions)称,众议院周二晚间不会就最新的债务上限和政府拨款计划进行投票,将在周三尝试达成一致。参议院何时采取行动尚不清楚。

  美国财政部抓住遭降评警告的机会向国会施压。“该声明反映出了国会应该采取行动消除违约威胁的紧迫性,”财政部发言人称。

  在惠誉发表声明后,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挫跌9.6点,道琼工业指数期货跌60点,Nasdaq 100指数期货跌7.5点。

  未来数小时,大部分注意力将聚焦于博纳,以及其是否同意共和党保守派提出的要求。

  以茶党为首的保守派众议员一直要求,任何预算协议都应包括对奥巴马的医疗法案进行修正。

  如果国会未能在周四前达成协议,届时从债券持有人到应领取失业补贴的人,所有人都将暂时拿不到应得资金。但分析师警告称,政府债务违约或会紧随其后,从而导致美国金融行业陷入停滞,并威胁全球经济。

  周二稍早,议员们表达了参议院最早在周三(16日)可能就一份协议进行投票的期望,该协议由参议院民主党领袖里德和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讨论制订。

  “我们上了轨道,博纳也加入了”,参议院民主党二号人物杜尔宾(Richard Durbin)对记者说,“麦康奈尔正在等博纳,博纳则在等其共和党开会协商。”

  杜尔宾上述言论之后,市场对最后时刻能否达成协议越发感到不安。

  众议院两个版本都不允许财政部再度采用临时现金管理措施来延长举债能力几个月。根据参议院提交的计划,这种措施是暂且允许的。

  众多民调显示,自财政磋商陷入僵局和政府停摆以来,共和党的支持率大受冲击。《华盛顿邮报》/ABC News周一(14日)公布调查结果显示,74%的美国民众不赞成国会共和党人处理僵局的方式,相比之下,奥巴马的反对率为53%。

  盖洛普(Gallup)周二公布的另一项调查显示,随着政府继续停摆,上周美国民众对该国经济的信心再次下滑五点。

  近几年的一系列预算争端,已经侵蚀消费者信心并打压经济。根据智库彼得森基金会(Peter G. Peterson Foundation)周一的估算,2009年底以来,预算问题引发的不确定性推高失业率0.6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90万个工作岗位。

【编辑:王忠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