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访谈预告:政府关门债务危机 美国政治僵局背后

2013年10月17日 09: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专家解读美国政府关门债务危机

  中新网10月17日电 美国国债逼近违约临界点的17日即将到来之际,美国参议院通过两党就债务上限和政府停摆问题提交的一项协议,众院紧接着展开投票。美国政府关门、债务上限双重危机的阴云是否就此暂时消散,引发全球关注。

  处在政府关门危机中的美国最近挑战不断,其国债当地时间10月17日即将触及上限。连日来,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围绕政府“开门”、提高债务上限展开多场谈判,不断展开“拉锯战”,剧情可谓峰回路转。

  10月1日,两党谈判破裂,美国联邦政府17年以来首次“关门谢客”。导致美国政府“关门”的核心因素,是两党就奥巴马医改法案的分歧。众院共和党就曾提出废除医疗器械税,但这种做法遭到民主党人抵制。此后,两党在该问题上一直未能取得共识。

  随后,众议院共和党作出让步,提出短期提高债务上限,,但奥巴马与众院共和党人的谈判最终无果而终。其后,参议院两党领袖就预算和债务上限问题“接力谈判”。

  14日,参院两党领袖“接近”达成一致方案,方案提出让政府继续“开门”至2014年1月15日,并提高债务上限至明年2月;美国两党还将重启长期预算问题会谈。债务问题似乎初现曙光。

  但15日,众院共和党另起炉灶,宣布将推进自己版本的新方案,内容仍包含推迟实施医疗器械税,遭白宫和参院拒绝,令美债问题再蒙阴影。

  16日,在“大限”到来之前,经密集协商,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重启政府并避免债务违约的解决方案。

  参议院民主党领袖哈里•瑞德以及众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纳表示,国会两院已经达成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国会在下一年1月15日前向政府批准预算,并且将债务上限到期时间推迟至明年的2月7日。

  在美国参议院达成协议几个小时之后,众议院议长博纳和其他共和党领袖表示,不会阻止此项议案,并打算对议案表示支持。

  奥巴马则表示,一旦提案提交至白宫,他就会签字通过以重启政府和提高债务上限。奥巴马表示,政府将在其签字通过议案后立即重启,结束为期16天的关门状态。

  此前即有分析称,两党不会任由美债跌下悬崖,最后一刻或以妥协或延后问题收场。但面临政府关门、债务上限的双重危机,奥巴马政府是否能借此解困,引发全球关注。

  同时,两党的政治缠斗也不得不使国际社会担心美国政府违约风险。近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世界多国及多个国际组织纷纷呼吁美国尽早解决这一“人为制造”的危机。

  美债危机背后,隐藏着美国怎样的政治困境?民主、共和两党谈判为何峰回路转?美国政府17年来首次关门有何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受到何种波及?针对种种疑问,中新网特邀权威国际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于10月17日下午2时做客中新网《新闻大家谈》,为广大网友解读相关问题,敬请关注!

国际问题专家沈骥如
国际问题专家沈骥如 

  嘉宾简介:

  沈骥如,1942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经济学硕士、法学博士,曾任该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博导,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任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中国欧洲研究会理事、欧盟研究会理事。2007年退休。主要从事国际战略、区域经济、安全合作研究。著有《欧洲共同体与世界》,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获1997年吴玉章奖金世界经济学优秀奖;《中国不当“不先生”——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出版,韩文版于2003年由釜山《新知书院》出版。

  相关报道:

  美参议院通过解决财政僵局议案 政府“开门”在即

  美众院议长要求众院通过参院两党领袖达成协议

  各界反应:

  美国参院两党就美债问题达成协议 美股上扬

  美参院通过协议 奥巴马呼吁白宫赢回人民信任

  白宫赞赏两党达成协议 称美债危机没有“赢家”

  分析评论:

  “特殊主义”论调让美国的华丽外衣正逐渐褪色

  两党达成临时债务上限协议美政府或最早18日重开

【编辑:孟湘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