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专家称中印在太空并非只是竞争 存在共同利益(2)

2013年11月22日 14:21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亚洲领跑者的竞争是个伪命题

  印度火箭发射的成功具有浓厚的政治意义,印度也没想掩饰这一点。

  按照印度在2007年海德拉巴国际宇航联合会大会上公布的计划,印度原有的太空计划是2014年实现载人航空,2020年完成登月计划。中国“嫦娥号”的成功发射促使印度修正原定计划、临时提出火星计划。

  发射成功后,《印度时报》迫不及待的宣布“为赢了这一局而自豪”。事实上这种将传统军事政治思维带入新的科技领域的论调,既无新意也不知所云。印度的自豪可以理解,不过“曼加里安”号的成功算不上中国的失败,“曼加里安”号的失败也不会是中国的成功。在探索火星的问题上,人类是存在着明显的共同利益,人类探索太空所进行的技术努力,在目前看来也还不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与零和逻辑。

  航空航天技术固然存在着军事利用的前景,但是它和军事问题毕竟还是不同的两个问题。《中国新闻周刊》在采访AIRCRAFT(《航空器》)杂志专栏作家Kristin Hare时,他就认为,“未来的空天一体化竞赛绝不只是中国和印度两家的竞赛,相反两国的共同利益是明显的。他们都需要面对一个由美国和欧盟把持的市场,及一个初见轮廓但两国都未参与其中的太空规则。”

  作为后来者,中国和印度在争夺市场份额、抢占技术高地和建设专利围栏等许多问题上,固然存在着竞争关系,但这种竞争是每一个市场玩家都会遇到的。太空竞赛是存在的,但所谓“亚洲的竞赛”则属于伪命题,这场竞赛必然是全球性的,而且很长时间不会以亚洲为主角。同时,太空也是一个足够广大的增量市场,竞争会促进各国航天技术的共同改善。承认印度是一个有力的选手,对其成功乐见其成,对其教训引以为戒,这才是一个正常和成熟的态度。 (特约撰稿/于海洋)

【编辑:叶士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