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媒:互联网能否“去美国化”?

2013年12月05日 15:3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网站12月2日刊发题为《万维网的终结?》一文,作者为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学院高级副院长巴斯卡尔·查克拉沃尔蒂。文章称,在 “平”的世界里,负面新闻传播得飞快。斯诺登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监视互联网的行径,结果引发“滚雪球”效应,很可能导致万维网(World Wide Web)陷入四分五裂。

  斯诺登事件成转折点

  看看丑闻曝光后的一些新闻就知道了:10万德国人注册了一项名为“德国制造电子邮件”的服务,这项电邮服务保证将德国人的邮件存储在德国服务器上;有人建议部分印度政府雇员在处理敏感文件时使用打字机(没错,就是打字机);有报道称巴西人正计划铺设一条连接该国福塔莱萨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光缆,这条仅供金砖国家使用的光缆还将经过南非开普敦、印度金奈和中国汕头;就连向来沉得住气的瑞士人也开始自主打造“云服务”,以免遭美国监控。

  为互联网“去美国化”摇旗呐喊的已经远远不只是俄罗斯、中国、伊朗、阿联酋之类的可疑国家。现在,欧盟与金砖国家同样牢骚满腹,内部分歧很可能突破临界点。

  迄今为止,美国一直是互联网的实际领导者。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美国动手最早——互联网是在美国创建的。其次,美国拥有最优越的创新及融资环境,至少到目前为止是这样。再次,虽然互联网一开始得到过政府资助,但是其随后的所有运作主要由私人来完成。换句话讲,突入异国领地的谷歌、脸谱网和推特网既受到热情欢迎,也遭到了质疑,这种喜忧参半的待遇也曾出现在可口可乐、肯德基和麦当娜身上。从本质上讲,上述实体都不属于美国政府的耳目喉舌。假如谷歌掌握了你的数据,绝大多数普通民众似乎都可以不去在乎。但如果掌握你数据的是美国政府,那么就连瑞士人也会跳出来反对。

  取代美国的将会是谁?

  文章称,斯诺登披露的事实令美国私营部门与美国政府之间的重要界线变得模糊起来。所以说,此事成了转折点。不过,仍有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还没有找到清楚的答案:假如美国放弃其管理和操作互联网关键部位的这一领导地位,那么取代美国的将会是谁?有没有哪个多边宏观管理机构可以像安理会、像二十国集团、像团结了所有国家的联合国那样,通过自身的跨境“签证”规则对网络实施微观管理呢?

  这样的规则将会是一场灾难。互联网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能够使人们充分享受到彼此相连所带来的意外成果——这一切能够成为现实,恰恰是因为不存在严格的管理。位于地球一端的普通人能够通过联系到另一端的人来解决异乎寻常的大难题。通过非凡的网络联系解决难题的案例成千上万,只需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就明白了:

  萨鲁·布赖尔利或许永远见不到妈妈。他小时候在印度的一列火车上睡着了,于是和家人走散了,最终被一对澳大利亚夫妇领养。25年后,身处澳洲塔斯马尼亚的他通过“谷歌地球”软件重新找到了位于印度中央邦的老家。随后,他加入了脸谱网上与老家有关的一个群组。在几封电子邮件之后,他终于和妈妈团聚了。

  至于世界是否确实是平的,可以另外探讨。但是,互联网已经非常平了。所以,无论是进行非凡的网络联系,还是做一些稀松平常的事情(譬如上传一段被广泛转发的猫咪视频),这一切都已经变得极其简单。正是这种联系彼此的能力带来了全新的经济机遇、全新的政治运动,乃至全新的互联网公司。

  当然,人们必须通过一种宏观框架来实现私营部门与公共部门的合作,这样才能容纳一套侦测公共安全与国家安全威胁的机制,同时保障个人安全和隐私。这项工作不会轻松,但必须把精力集中起来,以综合的眼光拟定出相关界线和责任,把握合适的平衡。

【编辑:吴合琴】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